2年承担国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在Nature等一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40余篇,提交专利申请126件、已受理74件;2年引进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成立10家产业化公司,并且整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上这些成绩,都出自一个成立仅2年的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27日在《Nature》上发表,据了解,这已经是该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的第7篇论文。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北京大学刘开辉研究员、王恩哥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eeded growth of large single-crystal copperfoils with high-index facets”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利用表界面调控控制成核和单核异常长大技术实现30余种晶面、A4纸尺寸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
仅成立两年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究竟是靠什么拿下这么多成果?
大牛云集:定位不凡,前程万里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市,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
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成立了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招聘委员会和产业化委员会等内设机构。王恩哥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原副院长)担任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院士出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可谓大牛云集。(加盟机会详见文末。)
王恩哥院士 赵忠贤院士 汪卫华院士
理事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主任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诞生就是要朝着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方向前进。向着目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把自身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曾表示,“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动作加速:建立快,发展更快
有了多位院士的重磅主持,加之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从启动到实验室授牌,再到按时开工,仅用一年半时间。
实验室于2018年4月完成事业单位注册,2019年6月17日正式开启项目动工,总体规划1200亩,总经费预算约120亿元,首期计划投资经费50亿元,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今年完成。
仿佛被按下加速键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经过2年布局和发展,在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的工作也不断迎来高光时刻。
在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板块,实验室布局建设中子科学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面向“材料智造”的大科学装置等多个开放平台,为粤港澳周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专业性支持。
在前沿研究板块,实验室取得了多项耀人成果。
实验室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项目,项目总经费约2.4亿元。
2年来,实验室明确了16个前沿科学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Nature等一流期刊上发表,总共发表高水平论文240余篇。
2020年2月27日,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团队,实验室全职博士后李明星、双聘研究员柳延辉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其中。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的高温块体金属玻璃示意图;相关工作于2019年5月发表在《Nature》杂志上,题为High-temperature bulk metallic glasses developed by combinatorial methods,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博士后李明星为第一作者,柳延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产业转化:创新模式,惊喜不断
在创新样板工厂板块,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实验室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联合工程中心;
与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共建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与韶关市3家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
与东莞塘厦镇共同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将实验室创新研发和科技资源,与塘厦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获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立项,光合细菌菌剂制备与重金属处理团队为东莞水污染治理问题提出了11项建议方案。
这些创新与尝试,将成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全链条探索的关键之处,见证着前沿基础研究走向产业转化,一步步落到实处。
正如王恩哥院士在庆祝实验室揭牌两周年的寄语里提到的那样:“我们将创造回忆,而不仅仅是材料。”
可以说,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样板工厂的创新也造就了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影响力。2年来实验室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22次,主题涵盖量子材料、理论物理、生物医药等,吸引了上千人来莞参会,其中包括60多位海内外院士专家。无疑,他们都被这个实验室的理念和行动吸引了。而被吸引的远不止他们。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论坛留影
人才荟萃: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在这个全职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实验室,似乎充满了无限可能。
“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秉持着这样的人才理念,实验室向全球的科学家敞开怀抱。并且,实验室还与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双聘机制。只用了2年,这里就聚集了超过500人的人才队伍。
截止2020年5月31日,实验室全职全时及双聘人员共549人,7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其中双聘人员183人,两院院士10人,引进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国外高端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0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 入选者60人。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高校、研究所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已与香港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
加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你可以悠然沉浸在咖啡与科研的世界。
你也可以挥汗如雨,释放你的能量。
享受美食与安心科研两者兼得。
加入就是现在!
2020: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诚邀人才,共谋发展
招聘对象
从事金属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柔性电子材料、软物质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等相关材料科学研究以及结构和性能研究等领域的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优秀且实验室暂无相关研究方向者,实验室可为其提供平台独立开展研究。
应聘条件
1、具有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2年以上海外科研经历;或具有国内博士学位,拥有海外博士后工作经验或3年以上海内外科研经历,并已取得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正式职位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担任过高级技术职务或首席技术顾问;或为省部级以上各类拔尖人才荣誉获得者、重大项目负责人等;特别优秀者可放宽条件;
2、青年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以当年12月31日为计算截止日, 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受聘后半年内全职到岗;
3、已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上,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或潜力,或拥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
4、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善于合作。
人才待遇
1、国际水准的薪酬待遇:研究员协议年薪75万元起(不包含单位为其缴纳的六险一金),顶尖人才待遇“一人一议”;
2、研究团队带头人提供1000万元团队经费,组建科研支撑团队(给予博士后、联合培养研究生名额);
3、符合条件人才的可以申请认定东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200万元-250万元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4、高标准缴纳六险一金;
5、解决住房问题;
6、协助解决子女入学。
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
2、自荐信;
3、研究/工作总结与计划,研究计划需写明经费预算;
4、两名同专业领域推荐人姓名、联系方式及推荐信;
5、附件材料:护照(身份证)复印件,任职证明,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发表学术成果目录(注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获奖、专利证书复印件和成果转化情况证明材料,以及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联系方式
1、简历接收邮箱:zhaopin@sslab.org.cn (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所学专业+青塔)
2、联系人:程老师、金老师:0769-89136718
3、单位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创新城A1栋
4、单位网址:http://www.sslab.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