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玲珊
林乐耘教授是长期从事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和试验研究的老一辈专家之一,在有色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载。本刊记者有幸邀请到了林乐耘教授接受专访,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视角来了解下这位前辈默默耕耘梦想的一生。
穿过夏季所有的温度,清风徐徐吹来,叶子还绿着,秋就来了, 时间无声地飞逝,走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色院”) 新小区的小路间,才忽然发现9 月的秋已微凉。在找寻林乐耘老师的家时,偶然遇到了一位好心人带路,听她讲才知道林老师前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在之前的联系过程中,林老师一直都很热情, 听电话中的声音,像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当记者在他的家中见到他时,墙面上挂着几幅裱起来的书法和国画,厅里的摆设十分整洁,就连招待记者的水果都是林老师削好的,眼前这位在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和试验研究岗位上默默工作了一生的前辈, 待客十分热情,他很重视这次的采访,希望能帮助到年轻人。记者不愿称林老师为“老人”,因为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魅力。
踏实做基础 潜心搞科研
林乐耘老师在回忆他一生中的经历时说:“我没做太多的事情,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而据记者采访之前搜集到的简介可知, 林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有色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腐蚀数据积累及规律研究;二、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晶界结构与加工热处理工艺的关系,晶界结构及其稳定性对有色金属材料耐蚀性能的影响;三、高性能水性涂料的研制及其在钢制铝制散热器上的涂装工艺研究。林老师对于自己一生的工作,只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总结。他潜心科研几十载,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
从有色院硕士毕业之后,林乐耘老师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及腐蚀与防护研究课题组,坚持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和试验研究近二十年。在坚持做腐蚀相关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林乐耘老师也遇到了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多数科研单位都遇到的困难--课题经费有限,配套经费不足,处在科研改革的第一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必须带领团队找到出路,争取更多的配套经费, 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考察团在青海盐湖钾肥基地,
与领队王光雍教授(中间)钾肥上市公司副总伊亮亮(右一)合影
为了赚取更多的配套经费,保证科研团队所需要的所有开支, 使科研团队可以潜心研究,坚持做腐蚀科技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 林乐耘老师先后和几个合作单位开过公司,曾在天津办过防腐工贸公司,撤回后又在北京办起了涂料公司。2007 年林老师退休时, 曾和有色院沟通,涂料公司虽然注册资金是在外自筹的,设备也是用注册资金购买的,但相关技术是林老师在职发明的,如果需要, 他愿意将涂料公司上交给有色院。有色院当时只有林老师是从事涂料研究方向的,为了涂料公司的持续发展,就决定将涂料公司交给了林老师,并表示日后如果有好的项目,可以合作。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林老师笑着提起了老熟人--北京科技大学王光雍教授,他说王教授曾经笑称他为“儒商”,知识分子因科技改革的形势所迫开始经商,自谋课题配套经费搞科研。
在青海盐湖钾肥公司的水采船上与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现
任副总工程师黄桂桥(左一)水采船船长(中间)合影
从1992 年开始,林乐耘老师共申请到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几乎是每年都出一个成果,甚至有时候一年出两个成果。林老师主要研究铜合金、铝合金等的海水腐蚀行为, 涉及合金元素晶界扩散、晶界偏析及第二相析出等对合金海水腐蚀行为的影响。他还曾主持重大军工配套项目。踏踏实实搞科研的几十载,林老师共获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共8 项, 发表论文60 余篇。
坚毅的性格 人格的魅力
1993 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林乐耘老师开始认识到,只是潜心做基础研究,是不够的,没有足够的配套经费,年轻人容易流失,他开始思考打算搞一些开发项目。在有色院工作的过程中, 他参与了一些涂料的检测项目,对涂料有了一些接触,了解到了其检测方法。正好有一些企业找到林老师,希望他能够开发出一种散热器内壁防腐涂料。这是一个机会,他通过看书,带着研究生虚心地向其他搞涂料研究的人学习,查阅各种资料,开始了涂料研究。在用高压釜做配方筛选试验的时候,恰逢春节,在工人们都回家过年之时,林老师自己一个人在高压釜旁边守了半个月的时间,最终得出了涂料配方,以后的研究涉及中试、原料采购、生产管理、涂料储存、寿命检验、现场涂装应用指导等等,困难重重,但是林老师都坚持下来了。林老师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多,但一定要把所做的事坚持到底的人。”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 林老师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令人钦佩。
生产热水器伴侣的主要用材--陶瓷滤料的生产现场
说起这“不怕苦”的坚毅品格,还有一个小故事。林老师在大学毕业后,曾被任命为知识青年下乡的带队干部,同青年们同吃同睡同劳动(即“三同”);同时,作为党员要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要参加大队领导班子会议,大队领导班子经常组织开会,常常是从晚上七八点钟开始开会直到深夜一两点钟,直到凌晨三点左右,林老师才能爬上和青年同住的通铺睡觉,待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同青年一同参加劳动。大队其他领导是可以白天不参加劳动在自家休息的,但林老师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带队干部, 必须同青年们保持“三同”。这种经常开会睡眠严重不足的日子, 持续了一年。林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微笑,只是淡然的一句话将此事一笔带过“我非常感谢这段做知识青年下乡带队干部的经历,我的毅力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林乐耘教授参加华北区涂料产业链发展会议
林老师为人正直,心无贪念。林老师在办涂料公司的过程中曾与合伙人发生过尖锐的冲突。合伙人撤资,林老师退还了其所投的全部资金,该合伙人自认为掌握了涂料公司的一切技术就另起炉灶,却从网上抄袭原公司的各种技术资料,造成侵权,被林老师告上了法庭。败诉后,该合伙人怀恨在心,带领手下几个并不清楚具体情况的工人去检察院进行检举,举报林老师贪污。实际上,涂料公司每年都会按比例向有色院上交利润,少的时候大约二三十万,最多的时候达五十万。上交的利润,在有色院的财务上都是可以查到的。最终,有色院出面向检察院为林老师做了担保。检察院向举报者做出了答复:“第一,人家教授在外办公司是按比例向有色院上交利润的;第二,有色院方面表示‘这个人,我们保了!’;第三,你们的举报缺少真凭实据。”谈到这里, 林老师的眼里满是感激和感动,他默默的付出,终是有了善良的回报。对于这件事,他没有一点的怨愤,只是说:“感谢有色院对我的肯定和支持,我们自办公司来保科研的思想境界,举报者这样的商人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感恩老前辈 寄语年轻人
林乐耘老师是肖纪美院士的学生,忆起学生时代,他经常到肖纪美老师家里找老师探讨问题,与老师谈心;在后来的各种鉴定会上,肖纪美老师也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他非常感激肖纪美老师。谈到肖先生的仙逝,林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对恩师表示了深深地怀念。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春节团拜会上同肖纪美院士合影
谈及坚持腐蚀研究这么多年的动力和原因,林乐耘老师说: “我非常想坚持下去,为腐蚀与防护做一点事情。能坚持做这么久, 应该感谢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耐蚀合金理论委员会那些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仁,感谢环境腐蚀数据积累重大项目,特别是水环境项目的专家和同仁们,像725 所的刘大扬、魏开金、李文军,青岛海腐所的张朝玉、王相润、黄桂桥,武汉材保所的萧以德、张三平等教授和高工。我们都曾多年并肩战斗, 互相支持,共成大事,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林老师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与耐蚀合金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他的工作与进步,曾得到了老领导、老前辈在一些场合的肯定和鼎力相助。比如,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时,王光雍教授、王正樵主任、杨德钧教授、刘大扬主任等专家评委们,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甚至曹楚南院士、褚武扬教授作为基金委材料口的会议评审专家,也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给予了帮助。这里面没有私情,都是在促进国家基金重大项目更好地完成;当然,这也是对林老师工作的肯定。像曹楚南院士,本身就曾是重大项目负责人, 王光雍教授又是无冕“三军司令”(大气,海水,土壤三大分项目号称三军),他们都曾千方百计帮助参试单位的技术人员争取配套经费。当时林老师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老专家的帮助有力地促进了他的成长。作为兄弟院所的钢铁研究总院, 从其老院长刘嘉禾,到老主任王正樵,都被林老师称为良师益友。而纪晓春教授、顾宝珊教授更是林老师多年好友,曾共同举办多次学术活动,与其他委员们一起支撑着专业委员会。林老师与他们一路走来,风风雨雨,配合默契,情意深长。
全国耐蚀金属材料第九届学术交流会合影全国耐蚀金属材料第九届学术交流会合影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耐蚀金属理论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
其中,右三为钢铁研究总院七室老主任王正樵教授
谈及年轻人,林老师很诚恳地给出了建议:“扎实做好科研的一线工作,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作为;如果能力允许,可以承担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社会上学会协会的工作, 有利于开阔眼界,争取项目,得到更多老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帮助, 这是非常宝贵的。”
坦荡过人生 潇洒天地间
林乐耘老师的一生坦坦荡荡,他是一个默默耕耘梦想的人。因为有梦想,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魅力。他的晚年生活, 依旧在忙碌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退休后,林老师发明了家用热水器伴侣用于阻垢,解决了含铁水质的阻垢难题。因为兴趣,他还积极参与了企业中朋友在做的复合材料3D 打印相关研究,负责材料工艺相关工作。林老师喜欢看球赛和打乒乓球,家里厅中还摆放了一张乒乓球桌,经常找机会陪夫人去国内外旅游,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人,完全看不出林老师前段时间身体不好的影子。和他谈话,非常轻松、愉快。
总结林老师的一生,他和(hè)薛振恺“兵团战友乐夕阳” 时写的一首词--“十六字令”是最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