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
2015-04-01 00:00:00
作者:ecorr_91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与郭海(右)、喻本德(左)在一起
2015 年1 月5 日,收到先生在武大创立的腐蚀与环境电化学专业第二、三代掌门,甘复兴老师和汪的华老师泣告所有同门先生去世的讣闻,“恩师姚禄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 年1 月2 日12 时12 分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并告知“遵从先生生前遗愿和家属请求,先生的丧事从简,不惊动领导、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接受花圈祭品。先生遗体已于元月4 日火化,由亲属护送灵骨回宁波老家安葬。”
在7753 班的同学中,我师从先生三年, 并亲承指导,师生之情弥深,得知噩耗, 我震惊且悲痛。
拿出珍藏的先生八十华诞纪念画册, 和太太一起布置了一个简单而肃穆的灵堂, 敬上从普陀山带回的佛香,伫立在先生遗像前,凝视先生和蔼的笑容和睿智的神情, 我们给先生深深的鞠躬,表达我们至真至诚的悼念、感恩与怀念。
夜深了,万籁俱寂。在袅袅的佛香中, 我回忆起在先生身边求学时所受的教诲、一些事情或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先生仿佛就在眼前,依然那么鲜明而生动。
记得一次先生听我汇报文献的调查和研读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你文献调研得不错,但消化了多少自己要有数。话虽不多,但简单明了。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和接受先生更多的教诲,我琢磨这所谓的“消化”,不仅是指要“消化”前人的工作, 也指要“消化”自己的工作。这个“消化” 也从此深深融进了自己的基本思想方法, 使得自己能有点滴的进步。我不仅顺利地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工作,而且在后来的博士论文的工作中,能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融通,找出了其中的关联和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小小的突破,受到较好的评价。毕业后在深圳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心得。我知道,所有这些,溯其来源, 还是得益于那个“消化”.在先生那,我初步学到了严谨、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 这是我受用终生的。
先生为我定的硕士论文课题是大气环境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研究,在武大还是初次开展,没有基础,工作量很大。课题需要收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切成样片放置在曝晒架上,分别在葛洲坝、武汉、黄石布设曝晒点。整个工作过程中,先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亲自参与,亲力亲为。夏夜, 在化学楼后面的加工车间,与我们一起挥汗如雨地做曝晒架;在宜昌葛洲坝,与我们小年轻爬上楼顶工作;在武汉长江大桥, 顶着很大的江风和我们一起抬架子到桥的中部安装;样片收回后,亲自逐一拍照; 做的腐蚀电池需要彻夜连续监测,考虑我们学生的不方便,他就把设备搬到家里的凉台上开展试验。先生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直接的影响了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给予了我们受用终生的正能量。
作为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建国后早期的留学生,先生在业内得到广泛的尊重。然而,先生总是谦虚的,平易近人的。因硕士论文的工作我与先生一起去过一些单位,接触过许多人,其中一些还是业内的晚辈或学生,先生平和的为人处世给我很深的印象。回想起来,这么大的一个课题, 涉及的面这么宽,然而能比较顺利的开展起来,这不能不说与先生所受到的尊重和好的人缘有关。
对自己的学生和后辈,先生是关爱的。有时工作忙了耽误了吃饭,先生就把我们拉到他家里吃饭,以至于现在在西湖春天吃到醉蟹、醉虾,就想起师母。也记得他在我读博的推荐信上,全面而诚恳地对我进行了介绍,在得知录取后,先生是喜悦的。还记得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那个晚上宴会后,我一家三口去看望老人家,先生与我女儿还聊了好半天,我在醉眼朦胧中(宴会上被“灌”了几杯五粮液),看着女儿的兴奋(对她而言,先生就是一个传奇) 和先生的慈祥,心中有莫名的感动。
夜更深了,阵阵的凉意穿过窗棂滑了进来。走到屋外院子里,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无尽的哀思,无尽的怀念笼罩心头。我忽然想起激励了包括先生在内几代人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今天,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即将走到尽头,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来回望我所了解的敬爱的导师就有更深的体会。我想,以这段名言衡量先生,他是受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