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质文物的缓蚀剂保护
2012-10-01 00:00:00
作者:周浩 吴来明 蔡兰坤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总结了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研究了铁质文物腐蚀产物与环境的关系;研发出铁质文物除锈、脱盐、缓蚀和封护的新材料与新工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室外铁质文物保护综合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提出了室外大型铁质文物概念性保护方案。
银器
银器文物的艺术鉴赏价值很高,古代的货币、装饰品和许多种类的器皿都是这种贵重金属所制,其保存的主要问题是变色发黑,影响铭文、图饰的清晰度和外观,这也是文物保护研究者夫注的问题,银器防变色保护研究工作比较集中于防变色工艺的开发和机理研究,如涂覆高分子保护层、化学转化膜一一铬酸盐钝化、电化学钝化等。
较早提出的银器缓蚀剂如美国专利中所提到的壬基聚乙氧基硫醚、双十六烷二硫醚和有四价锡的硫化物(C4H9)2Sn(SCH2C00C8H17)2等,很多文献报导了含硫化氢大气环境中气相缓蚀剂对于银质材料的防变色作用。国内外用BTA、PMTA作为银缓蚀剂的文献时有发表,如方景礼等认为PMTA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银层抗紫外线照射能力,与BTA同银结合形成二配位体膜相比,PMTA具有更好的络合效果,它和银在表面上结合生成具有全配位体结构的致密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阻止银表面的腐蚀。还有文献报导了其他含氮杂环类银缓蚀剂,如二巯基琥珀酸钠、磺胺噻唑基乙酸加少量聚合物、2—巯基丙氨酸、硫脲、啉唑类以及咪唑类和吡啶类等等。
上海博物馆和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基本探明了银器文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变色原因,科学并系统地研究了杂环类化合物对银的抗变色作用机理,将几种唑系复配缓蚀剂(MBO、MBI、PMTA)应用于银器文物的保护处理,复配缓蚀剂显示出优良的协同效应,与银表面形成的保护膜薄而致密,从而有效地防止银器文物的变色,基本解决了银器文物在馆藏库房条件下的保存问题。
利用该缓蚀剂方法保护处理了重要银器文物约一千六百余件(枚),其中包括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藏有“佛螺髻发”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鎏金银盒等珍贵文物。如图4、5所示。
另外还有着名钱币收藏家施嘉斡先生和杜维善先生捐赠上博的部分古代银币(其中不少是珍品和孤品)。如图6、7所示。
经复合配方缓蚀剂保护处理的各类银器文物在馆藏库房条件下未发现进一步腐蚀现象,综合保护处理效果较理想。
结束语
文物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的文物腐蚀调查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对金属质文物已产生较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和应用合适的缓蚀剂保护方法,防止出土金属质文物进一步的腐蚀破坏,对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