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我国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开拓者之一——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朱永昌
2016-07-05 14:00:39 作者:王元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1

朱永昌教授

 

  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腐蚀与防护学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材料的腐蚀控制,从材料的研发、材料的腐蚀性能评价、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先进涂层的选用、阴极保护技术以及腐蚀的理论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腐蚀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的新前沿扩展到从纳米技术到宏观材料的腐蚀科学与工程。大气腐蚀、石油天然气化工工业腐蚀、有色金属与合金腐蚀、涂层和表面修饰、不锈钢的腐蚀与金属钝化、阴极保护等腐蚀问题继续受到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大公害(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腐蚀)之一的腐蚀越来越受到重视,腐蚀是悄悄自发的一种冶金的逆过程,发生在我们生产、生活和建设的各个环节。


  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腐蚀与防护学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材料的腐蚀控制,从材料的研发、材料的腐蚀性能评价、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先进涂层的选用、阴极保护技术以及腐蚀的理论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腐蚀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的新前沿扩展到从纳米技术到宏观材料的腐蚀科学与工程。大气腐蚀、石油天然气化工工业腐蚀、有色金属与合金腐蚀、涂层和表面修饰、不锈钢的腐蚀与金属钝化、阴极保护等腐蚀问题继续受到关注和重视。


  近日,为了了解、感悟腐蚀与防护学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趋势,怀着对老一辈腐蚀与防护学科科研学者的崇敬之情,记者采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朱永昌先生。朱教授年逾八旬,谦逊和蔼,从他缓缓、和蔼的话语中记者了解到朱教授是我国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开拓者之一,自 1953 年7 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航空学院,并授命组建腐蚀与防护专业,四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见证了该专业的成长,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获得过多项科研成果奖,引领了我国航空领域“腐蚀与防护学科”的快速发展。

2
朱永昌教授与国际腐蚀权威专家、MIT终身教授、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中心H.H.UHlig教授一起讨论学术

 

3.png

赴美国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科学家(VisitingScientist)的证书

 

 4

 

初生牛犊不怕虎 开辟腐蚀与防护专业新天地

 

  1953 年 7 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朱教授被分配至北京航空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当时他年仅 21 岁,被授命组建腐蚀与防护专业,这也是我国大学航空领域里首次组建该专业,朱教授即是我国大学“腐蚀防护”专业的开拓者之一。


  朱教授回忆道:“到北航的第二天沈元副院长就把我扔下水去学‘游泳’——给我布置了两大任务:一、被调到飞机系飞机工艺专业教研室工作、任教;二、最紧急的任务是从下半年到1954 年 1 月这段时间,须把刚设新课程‘飞机表面保护施工法’的讲课任务担当起来。当时北京航空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内 148 个重点建设项目内容之一。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怀着坚持和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去做这两件事情。当时由于刚毕业有些信心不足,非常感谢沈院长的鼓励和支持!沈院长的话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有党的领导和组织的支持, 年轻人应该大胆下水去 ‘游泳’,大胆地在实践中磨练提高 !”朱教授表示当时对腐蚀与防护专业的理解较为浅显,对其前途尚未感知,单凭着一颗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心,再难也得拼下去!面对系主任吴运书教授交给自己的俄文版教材,由于自己的俄文不熟练,只能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去扎实专业内容、去充电、去构想。对于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就该有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闯!


  万事开头难, 面对当时艰辛的条件,组建一个新的专业谈何容易!首先需要一支教师队伍,在系领导帮助下,从基础化学教研室调来了蒋金勳老师和范金钊老师分别负责 《电化学》 、 《高温氧化》
的教学工作。


  在党的领导、老教授的指导下,在老工人的指点、老师们的帮助、教辅人员的协助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苦干加巧干,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56 年,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了腐蚀防护教研室;1958 年朱教授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


  同时在 1958 年,腐蚀与防护专业又新增了四位从飞机系工艺专业调来了四位同学:胡如南、纪树达、翟金坤和王喜年。在他们优先毕业后,分别被指派从事“常温保护”和“高温防护”方面的研究,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在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地提高和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积累。


  为了更大规模地充实该专业的师资力量,在 1960 年,系领导又从本专业学生中抽调出李燕如、刘永辉、于芝兰、张佩芬四位同学,让他们提前毕业,送往天津大学等高校进行《电化学基础》
等专业培训,而后继续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之中。


  就这样,系领导采取“明确目标、加速培训”的方法,初步形成的“腐蚀与防护”的师资队伍。朱教授说正是这些同志与战友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支专业队伍的建设,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和顽强拼搏的画面至今还深深刻在脑海里,他衷心地感谢同志们与战友们的不为名利、不怕吃苦、刻苦钻研、顽强拼搏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几十年过去了,在建设“腐蚀与防护”


  本科专业的过程中,他们做出了奉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开学季 迎来腐蚀与防护学科新气象

 

  朱教授表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1956 年 9 月,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系腐蚀与防护专业迎来了首届本科大学生,他们兴高采烈地进入了四系大楼,参加了“腐蚀与防护”教研室(称为 103 教研室)召开的迎新座谈会,这也是北航第一届“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大学生,该班称为 6403 班。当时他们之中有保送来就读的调干生(先参加革命,因为祖国需要,由组织选送来大学深造的学生) , 有从高中学生中选送 “留苏预备班”的学生,以及其他情况变化保送来的优秀应届高中学生以及正常报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均怀抱着一颗 “建设航空、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进入了这个专业,坚决服从祖国的需要,专心刻苦学习,积极锻炼身体,随时准备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 年,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系腐蚀与防护专业招收 13 名学生,称为7403 班(1957 年进校,4 系 03 专业是学生),随后 8403 班、9403 班就达到30 位学生了。


  朱教授说他们非常注重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航空工厂的电镀车间、油漆车间、热喷涂车间、高温珐琅车间、搪瓷工厂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老师带着学生去学习的身影同时,他们也支持学生进行科研,例如,他们成功研制了“高效能银锌电池”作为人造卫星的启动电源,用于了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并受到了奖励和奖金。


  这样既加深了对《电化学》课程的理解,又为国家建设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学们感到很有成就感、很高兴!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火箭喷管涂层的研究”等项目,支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其中令人最难以忘怀的是学生们集体参与 1958年学校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民用飞机的制造活动的一幕。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教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时,从苏联引进有托马晓夫的《金属腐蚀及其保护的理论》《金属腐蚀理论》等和阿基莫夫的《金属的腐蚀与保护学基础》《金属腐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等,朱教授表示当时面对这些俄文教材,只能夜以继日、努力刻苦地去钻研俄文,去学习专业教材原文,搞懂原理和技术。当时在大家的要求和配合下,国家也加强了对这些苏联教材的翻译出版工作。随着翻译出版工作的进行,一些主要的教材都有了中文版,学生进入专业课就较为容易,谈到这里,朱教授激动地说:“出版社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在此感谢这些俄文专家和出版社的大力协同和密切配合,他们功不可没!”


  谈及这个学科的飞跃发展,朱教授感叹道:“我对这个专业,从不懂、不熟到深刻认识、钻研透彻、到后来我们的腐蚀与防护专业里迎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这一路走来,我始终坚信一个理念:信念 + 坚持 + 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a

b

 

 

  废寝忘食 悉心科研酿硕果

 

  在朱教授的回忆中,记者被朱教授的那种废寝忘食、悉心科研的精神所感动。据了解,在他四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为了科研钻进实验室和车间废寝忘食是常事。他曾参加过北航北京 1 号飞机生产,领导过有关飞机的表面防护车间工作;领导过两个型号火箭发动机高温涂层、超高温涂层的研制和生产工作;领导过银锌电池(无人驾驶飞机和潜艇用)的研制和生产工作;领导过超低温涂层研制工作……并在 1981 年获中国航空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 年获中国航空工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1986 年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中心 H.H.UHlig 教授邀请赴美国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 等等。


 
桃李满园 带动腐蚀与防护学科的腾飞

 

  1961 年夏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

  正值国家建设高潮,当时腐蚀与防护专业又具有“唯一性”,人才稀缺而不能满足国家需要,因此当时只能以“国家需要”和“国防优先”的原则。朱教授表示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系腐蚀与防护专业第一届毕业生,除了李燕如等四位同学提前毕业 1960 年进入教研室进行专业培训之外,剩下九位毕业生分配给了航天 703 所、核能 9 院、部分急需“腐蚀与防护专业” 人才的航空工厂等,当时唯一拥有“腐蚀与防护试验研究室”的航空材料研究所也未能分配到该专业的毕业生,该所领导立即与航空学院提前明确,1962、1963、1964 年每年须分配三位毕业生到航空材料研究所,来形成该所腐蚀和防护专业研究室的骨干队伍。


  在北航腐蚀与防护专业首届毕业生分配之后,许多大学开始意识到腐蚀与防护专业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开始投入调研、筹建,例如,北京化工学院经过筹备,1972 年招收了该专业第一届大学生;北京科技大学 1973 年以胡茂圃老师为首成立该专业教研组,并在 1976 年招收了第一届腐蚀与防护专业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到 2015 年全国拥有该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方向的大学共达 140 多所,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这说明,当时北航首创腐蚀与防护专业的路是走对了!


  从 1961 年夏天送出首批毕业生开始到 2015 年,北航的航空材料系(现在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个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约 6950 人、硕士毕业生 3150 人、博士毕业生 750 人。
共计 10850 人,四个专业招收人数大体相当的话,腐蚀与防护专业学生也在2700人左右。 起初主要分配在国防系统,航空、航天、核能、兵器、船舶、电子等军工部门,后来,分配在全国各个行业,北航成为我国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人才。例如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于维栋(1956 届)、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周健(1977 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特聘教授宋光铃(1987 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田阳(1989 届)等等。


  朱教授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 1978年国家科委主任方毅聘请了 27 位科学家组建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他的学生李金桂和他同时受聘,都参加了国家的腐蚀调查、国家腐蚀规划的制定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组建。1985年他受美国腐蚀科学 Herbert.H.Uhlig 教授的邀请,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科学家赴美从事应力腐蚀研究的时候,他的学生李金桂也同时赴美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顾问,真是巧合。李金桂是1957 年他的第二届学生,在航空工业领域的腐蚀控制方面有较大的作为,连任了三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他将腐蚀科学与航空工业相结合,实施了飞机腐蚀控制系统工程,进入《飞机设计手册》,然后又在全国倡导和推行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的理念及其理论、原则、技术和措施,可喜可贺。


  朱老师激动地说:“看到这些学生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想当年,那种天天加班加点,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用的做法,是值得的!”


c

d

 

  今非昔比 北航腐蚀与防护学科换新颜

 

  朱教授表示,现在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物理化学系(原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真是今非昔比了,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拥有教授(博导)16 人,专职教师(副教授、讲师、实验中心教师)18 人等。北航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大型科研装备 60 余台(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X 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盐雾环境实验箱、高温盐雾环境实验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工作站,表面接触角测试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各种腐蚀环境试验箱等),价值人民币 5000 余万元。


 

5

 

  诚挚寄语年轻人:努力拼搏 实现 “中华复兴强国梦”


  朱教授表示:“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这一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从授命、认知、组建队伍、筹备教材、安排计划、建立规则、迎接学生、与同事、学生共同努力、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一届又一届地走向全国各个行业。他们做得很好,我很高兴!这正所谓桃李满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想当时领导、老师、同事、学生都是为了”把腐蚀与防护专业建好“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不为名利,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废寝忘食都是值得的。我真心希望现代的年轻人也能传承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努力拼搏,尽快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7

左一:李金贵 左二:朱永昌

 

  后记:


  纵观朱教授一生的教学科研历程,记者领悟到朱教授这种严谨治学、潜心科研、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感悟和学习!

 

  人物简介

 

8

 

  朱永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 腐蚀科学家,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我国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3 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85 年 -1986 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科学家。


  1953 年授命筹建腐蚀与防护专业,1954 年担任腐蚀与防护教研室主任,1956 年招收第一届大学本科生, 在教学科研四十年的生涯中, 先后讲过十门课, 编写过 《飞机表面保护》 、 《金属腐蚀与防护》、 《金属防护学》、 《金属腐蚀学》、 《无氰电镀讲座》、 《理论电化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腐蚀理论》、《金属应力腐蚀断裂》等十四本专著,其中《电化学原理》等多本著作公开出版发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过数十篇。参加北航”北京 1 号“飞机生产,主持飞机表面防护工作、领导两个型号火箭发动机高温涂层、超高温涂层的研制和生产、领导用于军用目的的”银—锌电池“的研制和生产以及超低温涂层的研制。荣获中国航空工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多项。


  197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担任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研究生几十名,连任三届北航校学术委员、华夏研究院学术委员、全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航空航天腐蚀与防护委员会委员、中国氢脆应力腐蚀断裂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芜湖市技术顾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