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2018-08-06 18:42:48
作者:罗荘竹 来源: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本人于 1998 年进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师从薛群基院士及刘维民院士等科研前辈,20 年来致力于表面功能材料及表面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一直困惑 / 思考如何于科研工作中将“理论创新、实验研究、工程应用及产业推广”协同融合。尤其是近 10 年来,其研究团队针对国民经济主战场 -- 特殊介质环境下重型装备自润滑耐磨防护技术瓶颈需求,突破传统科研研发思路理念,于工程应用示范、产业推广历程实践中逐步凝练优化,初步形成了适合本研究团队及相关新材料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协同融合新模式”,现将其团队相关产学研历程及心得体会分享予科研同行及读者,以期共勉。
2011 年 6 月,本人由 14 年科研历练成长引领的“老婆家”——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调动至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新建所),针对重庆及西南地区汽摩及重型装备制造业性能提升及产业升级需求,拟筹建“表面功能材料及表面工程研发中心”(简称表工中心)。表工中心筹建之初,面对“n 零”科研现实的严峻挑战(零项目、零课题、零团队、零经费、零平台、零企业需求),团队采取了边规划、边招人、边企业需求调研、边平台建设、边科研研发及边应用示范的“n 边”科研建设思路,经过近 1 年的研发中心筹建建设及产业化初示范,本研发团队逐步凝练了“装备自润滑耐磨防腐防护涂层技术及应用示范”的研究方向及科研目标,并走访 / 调研企业 15 家,成功开展相关技术服务 10 余次,取得了技术成果转化 / 应用示范及“产学研用”的初步战果。经过近 7 年的科研、产业实践(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示范及产业推广的“一条龙”综合科研),本研究团队与相关企业协同联合,建立研究实体,形成战略联盟,利用各自优势协同推进“耐磨防腐涂层材料”研发、性能评价、台架考核、工程示范及产品定型等,本研究团队初步探索出了一种适于本研究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零成本 + 单相思 + 长相守”。
“零成本 + 单相思 + 长相守”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可解读如下。零成本:即根据企业的相关技术瓶颈需求,结合本研究团队相关涂层技术研究基础及实践积累,对企业需求与团队技术成熟度及吻合度做出初步可行性分析,若技术成熟度达 60% 以上,才可实行“零成本”应用示范推广;“免费”为企业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贯穿材料研发、性能/ 工艺优化提升、现场免费制样 / 施工等全过程;企业提供“免费”的台架考核 / 工程应用示范,直至示范成功 / 产品定型。
“单相思”:一旦与一家企业(“共同认知感”的技术需求企业)达成产学研框架协议,研究团队于本企业行业 / 领域内不再与其相关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支持等“零成本应用示范”。“长相守”:与已达协议企业保持长期产学研合作模式,于整个“零成本”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由企业牵头联合申报相关省部级科技攻关 / 成果转化项目,并将整合资源 / 经费反补于双方的工程应用示范过程中,加速推进相关技术的工程应用示范及产业推广,共享合作过程产生的技术成果 / 知识产权;一旦工程应用示范成功 / 产品定型,即转由企业负责产品应用及市场推广,双方实行“有偿产品服务”,但研究团队仍免费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在“零成本 + 单相思 + 长相守”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的指引下,2012 ~ 2017 年,本研究团队共“零成本”技术服务企业 100 余家、免费提供台架考核样品 400 余批次,其中定型产品 20 余种。已与中国兵器、中船重工、中航工业、绵阳九院、东方电气集团、德阳二重、攀钢集团、辽宁渤海石油装备、广汉宏华等 40 余家军用 / 民用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成功解决了相关“耐磨防腐”技术瓶颈难题。
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的科研人员需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及学术团体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及军民融合联盟,紧密合作、资源整合、市场转化、互利共赢,将学术联盟与产业平台深度融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协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寄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