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介
2014-04-09 10:57:05
作者: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来源:=$docheckrep[1]?ReplaceBefrom($ecms_gr[befrom]):$ecms_gr[befrom]?>
承担973课题主要任务:负责污损生物在海洋工程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行为、生物膜形成、发展机制,揭示生物膜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海洋环境微生物附着过程及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 1950 年 8 月1日,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 1950 年 8 月1日,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66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500人;中科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58人。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研究所设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3个一级博士点、9个二级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以及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建所60多年来,共取得9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3项,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科技一等奖127项,国际奖16项。共发表论文9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着210余部;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7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50余件。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将紧紧围绕“一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致力于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立足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拓展深海环境与战略性资源探索的先导性研究,重点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新认知、新品种和新生产体系,中国近海环境演变机理与生态灾害发生的预测和防控,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时重点培育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沉积记录、深海环境综合探测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系统演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能源发掘利用、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技术等学科方向,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的单位,后在腐蚀与防护研究室(1990-)的基础上,先后成立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2000-)、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2005-)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2013-)。实验室主要从事海洋环境腐蚀过程和机理、海洋生物污损机制以及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等研究。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内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研究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单位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也被列为研究所“一三五”规划方向之一。目前拥有从事海洋腐蚀防护的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2人,研究员7人,骨干研究人员35人。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国内唯一的海洋腐蚀与防护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
50余年来,研究室在各种海洋钢铁设施包括石油平台、海洋钢筋混凝土码头等领域的腐蚀与防护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 概念,研究发展了海洋钢结构设施腐蚀防护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海洋浪花飞溅区包覆防腐蚀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涂料保护技术、海洋阴极保护与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成果。实验室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较完善的实验设施和分析测试手段;获得国家863高新技术发展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海油项目、国家基金等40余项,2007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侯保荣院士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研究室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中国科学院、省、部(委)二等奖以上的成果近十项。先后出版专着9部,申请专利近百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文章200余篇。实验室2000年发起的海洋腐蚀与控制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六届。与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科研单位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