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 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当前,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改变国家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必须依靠的强大力量。从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到神舟五号载人归来,再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成功,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不到半个世纪里已是举世瞩目,这足以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前国内外科研存在着差异,在材料防腐科技方面也是迥异。因此,全面了解国内外材料防腐科技差异对于21 世纪我国防腐蚀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为了这一目的以及促进国家产业发展,宣扬科学精神,启迪人们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昂首前行。在“2016 年国际腐蚀工程大会”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加拿大工程院的骆静利院士。
骆静利院士就职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她长期从事材料腐蚀机理与控制技术、腐蚀电化学、燃料电池及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国际腐蚀科学和燃料电池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
骆静利院士
全心全意搞科研 多方结合谋发展
骆院士坦率直爽、谦逊和蔼,采访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进行。回首自己几十年的科研生涯,骆院士的表情云淡风轻,她感慨道,“我只是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这些年也只是在防腐蚀和能源材料领域做了一些工作……”
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既要有敢于创新的胆识,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来自实践的丰富经验。骆院士回忆说,自1982 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本科毕业后,在北科大理化系从事了四年的教学科研工作;随后远赴加拿大留学,师从著名的Ives 教授,并于1992 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阿尔伯塔大学化工及材料工程系教授。在工作初期,她主要从事腐蚀电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既有国家基金项目,也有工业界的项目。腐蚀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被简单地认为只是损失些材料而已,实际上很多由腐蚀引起的结构损坏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从事腐蚀失效研究的重要性也不言自喻。关于腐蚀研究本身,骆院士提到这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要综合地运用物理、化学(包括电化学)、材料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所涉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近些年来,她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燃料电池和能源材料,并在绿色能源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6 个美国专利,并于2014 年获得加拿大材料化学奖。当然,这些研究同样需要诸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来完成,与腐蚀研究的策略是相似的。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科研生涯,骆院士颇有感触,一个人想要在科研领域里取得理想的成果,兴趣、坚持、思考、创新、团队应该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首先,兴趣是最原始的动力。从事一项研究工作,你必须首先喜欢它,要有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才能坚持不懈, 最终找出答案。
科学研究与探索是非常艰辛的过程:枯燥、漫长、且伴随着不断来自失败的打击。唯有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在强烈的好奇心驱驶下不断地去努力思考,才有可能穿过迷雾见晴天。
现代科学研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广泛地研读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加以分析与思考,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去解决本学科的一些难题, 有时还需要跨行业、跨地域、跨学科的协作研究。
说创新是科研的本质和灵魂应该不为过分。不断地创新也是科学发展的标志之一。谈到创新,确有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意味。这涉及到洞察力、超前意识、方向敏感性、分析思考能力等等,有时还需要加上些小运气。要善于从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从“盲人摸象”开始,还要能够承受不断失败的考验。
当今时代的科研已远不是居里夫人单凭“一己之力”的时代了。没有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最终的创造发明是很难得以实现的。组建并领导一个得力的团队也不仅限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人文学科中的管理艺术。
愿为科研献终身 碧血丹心赤子情
谈起自己的祖国,谈起自己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骆院士很是激动和兴奋。
她说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强大、富有、团结,令海外华人倍感自豪。事实上,我们伟大的共和国风雨兼程,已走过了67 年的辉煌历程,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值得我们为她骄傲!如今的中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过221 种。工业产值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美国的1.23 倍, 制造业产值是美国的1.4 倍能自主生产所有军火,有列世界前三的核武器,世界上能同时研制二型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只有中美两国,有自己全球定位系统的国家只有中美俄三国, 能生产093/094,052D/054,J10/J11,ZTZ99G 等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能生产世界上最快的巨型机,能载人航天、太空对接,蛟龙入海、嫦娥奔月,能生产世界上一半的钢铁、世界上一半的船舶,世界上25% 的汽车。目前每年新装备的战斗机、军舰、坦克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看到祖国的日益强大, 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感到非常自豪!
骆院士对科研的兴趣和随后的事业发展始于她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她由衷地感谢母校所提供的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优良的学习环境,那成为她以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起点。
骆院士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于1952 年由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 、唐山铁道学院 、山西大学等六所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而成, 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 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1988 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她记得那是1977 年,中国正处于一次大变革,当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高考制度刚刚恢复,全国科学工作者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1978 年她入校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她说当时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母校也为他们提供了汲取知识的完善条件,尤其是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新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当时理化系的系主任是柯俊先生,年过60 岁的他亲自用英文教材为他们讲授《冶金导论》。柯先生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强调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能力的地方, 而且后者从长远的观点要比前者重要的多。这些共和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还有诸如褚武杨老师的金物课,高哲老师的力学课,曹国辉老师的热学课,金物和腐蚀教研组老师们的专业课,数不胜数, 令人难以忘怀。时至今日,每当同学们忆起这些老师们上课的情形时,仍会津津乐道、恍如昨日。母校严谨的治学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底、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学风,这些都使她终身受益匪浅,并为她后来在科研及教学生涯中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今天的北科大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 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尤其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科大还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研制了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研制了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研制了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等等。学校获得的国家级奖励、省部委级奖励达百千例。
骆院士十分感慨地说:“非常高兴能看到一个强盛的祖国,经济、科技实力都远超我在校那个年代。现在的母校无论是科研教学的规模还是学术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衷心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也祝愿北科大年轻一代学子能够奋发努力、赶超前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山之石可攻玉 师夷长技以自强
骆院士作为阿尔伯塔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腐蚀防护、电化学,燃料电池以及能源材料领域从事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记者问及能否谈一下感受时, 她表示过去这几十年在加拿大留学及科研教学的经历让她感受较深的有三点:一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二是建立研究团队的合作精神, 否则很难高质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三是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信誉,这样就容易找到合作者。
当谈及国内外科研方面有何差异,她表示这个话题范围较广,很难简短地从技术的层次上细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外在这些领域里总的学术目标是一致的,具体到某一领域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取长补短。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国家有能力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国内的科研正在大踏步地赶上或已达到世界水平。以腐蚀领域为例,北科大李晓刚教授领导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的建立及不断的完善在世界范围内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如果要说到国内外有何差异, 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研究管理机制的不同、研究经费的来源以及人事行政管理架构的不同。当然,这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理念上的种种差异。
那么,国内有哪些可以从中借鉴的呢?骆院士表示她因长期在国外工作,对国内各方面在细节上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谈不上借鉴,也许只能对加拿大的情况做些简单地介绍:
(1)加拿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强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政府在科技发展中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鼓励国家实验室和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加国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美国市场。就高校管理而言, 并没有一个机制去刻意鼓励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有针对性的物质奖励。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实际上更有助于自发地从事高端研究,高水平的文章亦成自然。
(2)加拿大对于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给予很高的重视, 并逐年加大对绿色能源的研究力度和投资,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特色,这是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路子,不失为国家发展的良策之一。当然,伴随着加国政府的更新换届,各政党的具体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不会显著地偏离一些基本国策。
架设行业交流桥 铺设科研前进路
国际腐蚀理事会(ICC)成立于1961 年,是腐蚀领域内全球范围最权威的学术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腐蚀科学和防腐蚀工程的研究成果;促进各国腐蚀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各国腐蚀科学研究人员及工程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经验、讨论科研成果、发布新发现、新技术的场所。目前,骆院士正在组建一个加拿大团队以争取2020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第21 届国际腐蚀大会。作为国际腐蚀理事会委员,骆院士参加过许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也主持的过一些会议。当被问及在诸多的会议中使她印象深刻的有哪些时, 她表示对两年一度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新英格兰地区召开的Gordon Conference 印象深刻。在会上,被特邀做报告的人常常是即能高度概括又事无巨细地介绍该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和新的进展,会议当中亦会预留很多时间让与会者进行交流,与会者均会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直面顽疾跨鸿沟 科技之花遍地开
谈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骆院士表示视各国面临的环境和体制不同而定。以核电材料研究为例,她本人针对核电材料腐蚀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核电材料腐蚀控制的关键还是材料本身的改良的使用介质成份的调控,但在超临界水中的研究成果距离产业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令人欣慰的是加拿大的政府正在进一步地加大科研投资,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化和产业化。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成果买卖双方信息不灵,沟通渠道不通的问题。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从此入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以重视。具体的做法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营造有利的环境。
首先,我国的政府机构及一些相关单位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大力的推行一些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等。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从制度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代企业具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畅通的市场网络和高效的主体功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现代企业的结合,科研优势和主体功能的有机衔接,可以大大缩短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周期。最后,政府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宏观指导。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发布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指南,让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明确一个阶段内的可用技术、淘汰技术、可替代技术、限制技术、提倡技术、重点推广技术等等,帮助企业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
(2)加大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要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3)大力支持中介环节。
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市场,充分发挥中间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大力扶植和培育技术市场,建立重点的上规模的固定市场。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使其真正成为开放、竞争、有序、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这将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转化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加强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支持,在科研工作者与企业间建立一个桥梁和纽带,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访谈结束之际,骆院士表示她仅是谈了一些个人的想法,难免会有不全不妥之处,业界同仁可以加以指正。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更为如此, 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们虽然讲着不同的语言,但在技术层次上的想法却是相通的。的确,开放式的思维加上洞察未来的眼界将极大地加速科技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后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每一个晨曦都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让大家一起坚守初心,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向世界递交更多璀璨闪亮的名片,共同迈向灿烂辉煌的新纪元!
人物简介
骆静利,博士,阿尔伯塔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1992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Ives教授,并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进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工作至今,任化工及材料工程系教授、加拿大替代燃料电池首席科学家、国际腐蚀理事会委员。她长期从事电化学、腐蚀控制、燃料电池及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针对核电材料腐蚀问题,开展过大量有关局部腐蚀机理、冲刷腐蚀机理与防护、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系统微量元素对应力腐蚀开裂的诱导作用等研究,并研制开发了新型燃料电池过程和新能源材料,在绿色能源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也正在取得可喜的成果。已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 发布6个美国专利,并于2014年获得加拿大材料化学奖,2002年加拿大冶金学会颁发的Morris Cohen奖等奖项以表彰她所作的贡献。
声明: 本网原创,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作者信息。未经允许, 严禁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