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中国新型隐身材料先进技术已超越美俄?
2015-11-18 13:21:22 作者:本网编辑来源:

  【各国竞相评论】

 

  近日一篇发表在《应用物理期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的论文显示,中国科技人员已研发出一种新型隐身材料,可应用于战斗机领域,能使其躲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反隐身雷达的侦察。

 

  美国合众社12日称,这种新型隐身材料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在超高频微波雷达前“隐形”,研究论文说,新材料的隐身能力甚至已经超过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F-35战斗机。

  对此,美国《国际商业时报》13日评论称,倘若这种材料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中国在海上与空中的军事实力将“急剧增长”,甚至将对美国在此领域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

 

  俄罗斯卫星网13日以标题为:“中国在将所有战机都变得看不见吗?”报道称,中国的这种新材料可以让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在最强劲的反隐形雷达面前藏起来。

 

  合众社评论说,这折射出中国政府正在快速推进军事发展,以缩短与西方国家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国际商业时报》称,在上个世纪,美国一直在隐形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中国正在“飞快地追上”,成为美国的有力对手。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媒体“Ars Technica”13日评论说,鉴于隐形战机是美军的战略优势,中国研究人员取得的这一技术进展,无疑将是美军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但另一方面,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也将加速美国发展“对策”技术。

  【信息得到证实】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13日证实了上述说法。研发小组成员、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以前大多数的隐形材料都是“被动式隐身”,即只能吸收特定频段的雷达信号,而此次他们研发的新型材料则可以做到“主动式隐身”,也就是根据威胁环境动态的变化而变化。
 


隐身飞机
 

  【神秘的吸收原理】

 

  江建军向媒体介绍,“这款材料的另一大优势和特色是超轻、超薄”,要达到类似的功能,传统的隐身材料至少需要10cm厚度,这意味着很难被应用到战机的制造中。而他们团队此次研发的新材料只有7.8mm厚,比其他传统材料的1/10还要薄。轻、薄的特色使这种新型隐身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战机、舰艇等军事领域,还可以被用于手机天线制作等民用领域。

 

  目前针对隐身飞机的雷达使用较长波长UHF雷达信号,吸收这种雷达信号需要比较厚的材料,无法投入隐身飞机实用,同时散射的几何形状也容易被对方侦测。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作为一种主动式微波传感器,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比如多云、浓雾天气时,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但如果目标物由雷达波吸收材料制成,合成孔径雷达发射的脉冲在接触到目标物后将无法全部返回接收器,此时雷达成像就会对目标物发生误判,一架飞机可能 会看上去像一只小鸟。

  研究论文中称,这种新型隐身材料构造颇为复杂,底部是一层焊接有变容二极管和电容器的印刷电路板,其上覆盖一层仅有0.04毫米的铜电阻器和电容器层,研究团队将其称之为“有源频率选择表面材料”(AFSS),它具有良好的伸展性,这种材料也可以制作得很薄,因为它使用了有源电子元件,能够大量吸收雷达发射的脉冲,以帮助其在相关的频率调节它的有效信号吸收能力。同时也足够薄可以运用到飞机上。在“有源频率选择表面材料”层之上,则先后是一层薄的金属蜂窝板和一层金属扁坯。

 

  这种材料由四个不同的层组成,总厚度七点八毫米,新材料由一个0.8毫米的环氧层支撑材料,一个0.04毫米铜薄片层,7毫米蜂窝电介质分层,和固定到车辆上的最终层组成,总厚度比在相同的频率上吸收雷达信号的其他材料要薄得多。

 

  这种材料实质上是一种可变的谐振电路,由铜薄片层充当天线和调谐用变容二极管能够调谐AFSS吸收0.7至1.9GHz范围内的无线电频率,反射率相应降低10?40 dB。也就是说,所述AFSS可有效地吸收现代靶向雷达带宽内的所有传入雷达信号。

 

  此外有美国媒体指出,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因为握有隐身技术这一核心科技,整整上一个世纪美国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军事主导地位,此番中国科学家宣布在隐身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表明中国的隐身技术实力正在不断增强,“美国可能要在此前长期占据明显主导地位的领域迎来一位强大的对手”。

  【研发团队/成员介绍(部分)】
 


江建军教授
 

  201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

 

  2003年-201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吸波功能材料设计、智能吸波结构设计制备和机理的相关基础性研究。

 

  2001年-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隐身技术和微波吸收材料技术设计、制备和吸波机理研 究;

 

  2000年-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从事微波吸收材料与器件研究;

 

  1999年,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HUT)作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前往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作博士后。

 

  1991年-1995年,1995年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参加863项目高性能贮氢材料研究,并获得作为主要发明人的国家发明专利2 项。

 

  研究领域/方向:

 

  隐身技术与新型薄膜吸波材料、雷达波涂层吸波材料、纳米薄膜微波物性自动测量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及分布式测量、FPGA在射频测试系统中应用、纳米磁学和磁传感器设计、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跨尺度设计。

 

  1998年前往Techion以色列工学院(Techion-IIT)作博士后,从事纳米颗粒膜材料制备研究。1999年,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HUT)作高级访问学者,在功能材料计算与设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回国后,参加多晶铁纤维吸收剂复合改性预研项目。“十一五”主持完成片状纳米磁性吸收剂预研项目。承担完成磁性纳米薄膜的微波物性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两项子课题研究。完成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磁性复合膜制备及其微波电磁特性研究”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磁性纳米膜微波磁损耗调控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50371029,2004-200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研一项。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