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保窘境令人忧:藏品腐蚀严重 保护人员奇缺
2017-03-03 11:13:35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新民晚报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然而眼下,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告急!3月1日上午,中国高校首家本科层次“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记者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上获悉,几乎全国所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只有“老法师”维系,年轻人不愿意学,更不愿意来。
藏品腐蚀严重
有调查显示,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有可能造成每年数以亿元计的损失。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损失的一大原因。去年,在复旦大学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的现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发出感慨,中国的博物馆正以每天一家的数量快速增长,但涉及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却远远跟不上。
保护人员奇缺
据统计,国内高校每年培养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高校毕业生约为6000至8000人,而最终进入博物馆及文物考古一线的仅2000余人。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现有专业博物馆4500多座,一座博物馆每年招收的专业大学生竟然不到半个。而且,这半个学生,还不一定是专业人才。
文物保护人员奇缺不仅在博物馆,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告诉记者,中国古建筑年久失修的状况想当普遍,没有专业人才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一大瓶颈。发展下去再过上30年,就没人会修了。如果技术全部失传,将来保护古建筑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专业学生转向
文物修复与保护缘何人才难得?记者曾在招聘会上,采访到了几名复旦大学文博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就业选择的方向皆为银行、咨询公司、公关公司,要么是选择出国。与市场巨大的需求相比,文博专业的同学则普遍认为,如果进图书馆、博物馆修一辈子古籍,待遇低是个问题,更主要的是没有个人发展空间。而文物保护机构,对当下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博专业毕业生,前来报到的大学生写文章可以,但只能“纸上谈兵”,在考古、文物修复等方面,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示,该校设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与普通的文博专业不同,将定位于技能型本科培养模式,要求将来毕业的学生能“文”能“武”,“文”能通晓历史,懂得辨别文物真伪,“武”能动手修复古物,让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见于世人。
文物是宝,一丝一毫的损失,都能够让国人心痛不已,也因此,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迫在眉睫。专家呼吁,当下,应改革各类院校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及文博专业设置,大力培养与文博事业发展相衔接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记者 张炯强)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