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国家项目申请,有多少“潜规则”
2017-05-08 12:15:05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航空制造网

QQ图片20170508152036.png

“拿到国家项目,不仅能提升技术能力,更是对企业的认可,别人可能会高看我们一眼,谈起合作来腰板也更硬了。只是,这些项目高高在上,我们似乎很难够得着……”


   在对四川省的成都、绵阳,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这3省6市121家企业的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项目的政策和措施,但不少企业在申请时依然障碍重重。他们呼吁,应给予企业足够的信任,把国家项目的经费花到实处,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项目申请“重名头轻实力”


 
一些政府部门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不够信任


  一家企业申请项目,评估专家对申请材料的语句、格式等方面抠得很细,直到项目被拖黄


  今年,浙江一家民营企业的市场负责人张越(化名)准备第三次申请工信部项目。基于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的考虑,该企业2016年上下半年共两次申请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相关项目。一开始,张越信心很足:“我们申请的项目和自身业务密切相关,公司在这方面又有丰富的应用经验,曾经给150多个客户做了服务方案,在业内数一数二。而且公司在省里评审时就是重点推荐的企业之一,实力肯定没问题。”


  评选结果并未如张越所料。项目公示时她发现,入选的大多是有央企背景的科研院所。张越告诉记者,她曾打电话向工信部咨询企业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下次可以改进,答复往往是“专家很多,评审的意见可能不一样”“项目涉及的部门比较多,不清楚哪里没通过”。


  “这样一来,我们想改进也不知道从哪着手。”张越说,公司虽然打算继续申请,但有过前面几次失败经历,总觉得底气不足。


  类似这种情况,让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实现借助科技项目再上一个台阶的愿望。浙江一家从事汽车相关行业的民营制造企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创新升级。2015年,该企业申请国家某项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项目,能享受到相对低利率的贷款。可让企业行政总监万方(化名)遗憾的是,政府、银行等支持单位和企业前后忙活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项目批复后,我们就把材料提交给了放贷银行,但因为经办部门对民营企业不了解,顾虑比较多。项目审批方请了专家来做第三方评估,这位专家从可研报告开始提意见,对材料的语句、格式等方面抠得很细,反复修改几次就超出了计划的时间。”万方说,我们理解专家的谨慎,但这位专家也不一定了解汽车行业的市场运作模式,因为彼此不熟悉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成本。“比如专家问我们项目不成功怎么办?实际上,对汽车行业来说,我们报的项目一定是产业化的项目。因为不能投产企业是要买单的,所以肯定是有市场才会去申请项目。”


  更不巧的是,2016年8月,国家出台新政策,这类项目贷款需要执行基准利率,对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已没有实际意义,于是该项目搁浅了。


  企业普遍反映,一些政府部门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不够了解、不够信任,而最需要支持的,往往是这些具有创新力的初创型民营企业。“项目给大学、科研院所、央企,哪怕投错了也没关系,而把项目分配给企业特别是民企就比较谨慎。”有企业家说。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国家级的项目都要求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申请,初衷是希望利用高校院所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但实际上许多高校院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还不如企业。


  许多企业负责人呼吁,国家项目评审时,要平等对待高校院所、大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应重点考察技术水平和匹配程度,而不应以机构性质、大小等来权衡。


  “萝卜”申请“量身定制”


 
来自企业的专家意见常常不受重视


  有的项目指南甚至连计算机的数量、品牌、型号都罗列出来,只要发布,就是人家碗里的菜


  “申请指南这样写,设置这些条件,行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项目是给谁的,项目在指南发布时就已经分好了。”说起某一年发布的“十二五”重大新药专项,成都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有点郁闷。


  这位负责人说,国家战略本来只是指明方向,但有的指南设置一些不必要的条件,甚至连做药的靶点都很明显,几乎等同于“萝卜”申请。“这就好比买电脑,先规定要求什么牌子的,又规定13英寸,同时又要求红色,这些条件基本是排他性的,符合条件的就那么几家。”


  更让该负责人吃惊的是,获得重大专项的项目中,有些根本就不是创新药,其中一些药企没有什么创新能力,理论上连参评重大专项的资格都没有。他还提到,某一年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某国立研究所占了将近1/3的项目。“这个研究所有资深院士,研究水平是很厉害。但在这个行业里,我了解彼此的水平,我们的水平不比他们差。”


  项目指南的“套路”并非只在生物医药领域才有。调查中有企业反映,许多项目申报指南的条款,一看就是为某些高校院所或与之有关系的某些企业“量身定制”的。“有的项目指南甚至连计算机的数量、品牌、型号都罗列出来,只要一发布,就是人家碗里的菜了。”有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还反映,一些部门编制项目申请大纲和目录时,多数时候只在专家教授中讨论,很少考虑企业诉求,来自企业的专家比例也非常小。由于不了解市场,一些国家项目立项时就和市场离得比较远,甚至已经落后于市场。在一次项目交流中,一位企业技术骨干发现一个关于机床的国家项目准备立项研发,计划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其实,这家企业早就研发出了同类产品,而且远比立项要做的项目好。


  “这是对科技资源巨大的浪费,真让人哭笑不得。”这位技术骨干说。


  在某企业任总工的于小伟(化名)是国内机床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曾参加过相关领域的指南讨论和项目评审,但不久就发现自己说不上话,意见也没有分量。“一些管理部门似乎不希望企业的专家参与,请来的有些不是细分领域的专家,评审时写的往往是‘八股’材料,甚至说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不符合实际的话,这些话真正的专家是不敢轻易说的。”


  不少企业建议,在科技计划制定、项目申报编制中有必要充分吸纳企业的科技骨干参与,让企业有充分的话语权,以更好地对接市场,避免科技资源浪费。


 
“红顶中介”借机牟利


  仅仅按申报指南说的报材料,往往评不上


  有中介机构对企业说:“通过我们保证能评上!条件是事成后收取30%的项目经费作为‘咨询费’”


  申请高级别的国家项目一直是河南新天科技的心愿。多年来,企业一直在努力申报科技部的重大项目,但屡战屡败,从来没成功过。2016年,一家中介机构主动找到企业,对方打包票说:“通过我们来整理材料、申报,保证能评上!条件是事成后收取30%的项目经费作为‘咨询费’。”


  “这本来就不规范,我们企业哪敢做?而且要被拿走项目经费的30%,项目做下来后企业说不定还得贴钱。”新天科技董事刘畅告诉记者。


  和新天科技一样,很多企业家表示,他们在申报过程中经常遇到打着咨询服务等旗号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间,正是看到很多企业想申请项目有困难,而它们手中有资源可以帮忙疏通关系。


  四川某企业负责人说:“所有的项目都有申报指南,但仔细看这个指南,会发现该说的话只说了20%—30%,如果仅仅按指南说的报材料,铁定评不上。只有向中介咨询,才能打听清楚,写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而‘咨询费’大约就是项目经费的30%—40%。”


  “企业去申请国家的科技项目,如果你不清楚立项如何评估、要害是什么,根本就申请不到,这其实是一种‘潜规则’。”成都振芯科技总经理助理海洁说,一些初创型小企业或者海外回国创业公司可能有技术,但对环境不熟悉,也没有行业资源,需要到各方面咨询。而有些信息政府没法提供咨询,企业有时只能去找行业协会下属的组织等第三方去咨询,这种第三方常常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


  资源分配不平衡


 
非一线城市或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获得项目支持的比例偏低


  项目评审专家几乎成了“兄弟伙”,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拿到项目的总是那些人那些企业


  调查中,四川、河南的企业普遍反映,我国科技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非一线城市或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获得项目支持的比例偏低。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成都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上海拿到的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几乎占大多数。


  “有关部门在生物医药科技项目评审时主要请北京的专家,项目编制是他们,评审还是他们,长久就成了‘兄弟伙’。”该企业家告诉记者,每次参加科技部、发改委的重大新药专项申请答辩,虽然答辩效果很好,但由于“圈子”中的人不熟悉西部的情况,他们必须做得好出一大截才可能分到一杯羹。


  这位企业家说,“兄弟伙”彼此都很熟,评审前基本已经打好招呼了,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蛋糕就这样切来切去。“拿到项目的总是那些人那些企业,撑的撑死,饿的饿死。”


  针对优化科技资源分配问题,企业认为,科技项目评审应以实力论英雄。同时,应兼顾公平,也鼓励创新,可以尝试在不同城市设定相应的比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比例高一些,但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也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科技资源不能总是集中在某一个地域,某几个系统。”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