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高端材料搞不上去?
2017-06-12 10:03:00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的高端材料搞不上去,原因是三个:没钱,没钱,还是没钱。
第一个没钱,是资金成本太高。
现在余额宝的利息是4%,基准贷款利率是4.35%但是实际上都有上浮,一般而言,考虑到风险升水,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在10%~12%以上,相比而言,欧洲现在的存款利率是负数,资金成本不过3%~5%,因此,国内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国外。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成功的企业,多半都是因为中国独特的国情,高铁和淘宝是因为中国特殊的人口密度,腾讯和百度是因为中文环境。这些都是商业模式创新。而放之全球都能运作的原创创新,例如新材料、新药品,在中国因为高昂的资金成本,成功者寥寥。
第二个没钱,是开发成本太高。
中国的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然而,在新材料研发中,人力成本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设备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举例来说,20万一年可以雇一个材料研发博士,15万一年可以雇一个材料研发硕士,而一台仪器的价格动辄百万千万,在巨额的仪器设备费用面前,人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更糟糕的是,相当多的设备和原材料中国并不能自产,需要进口,考虑到关税和交易成本,进口设备显然在国内比国外更贵。因此,综合来看,国内开发新材料的成本,甚至高过国外。
第三个没钱,是金融组织不到位,钱给不到该去的地方。
现在科学家和媒体,天天搞大新闻,今天说新材料可以做大容量高速充电电池,明天说新药品有望解决癌症问题,后天说新技术能够实现隐身。然而,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就能发现,这些所谓的新东西,一个都没有工业化。
事实上,每年科学杂志上灌水的论文不知凡几,但是,真正能工业化成为产品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换言之,在实验室搞出新材料灌水不难,难的是如何从中挑选出有前途的。挑选合适的材料值进行投资,这需要金融从业者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估。这不是科学家的事情,这是金融家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低成本的资金不是没有,但是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国企手里,这些组织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估材料的商业前景,通常是领导看上一个教授,一拍脑袋,几百万经费就砸出去了。这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既消耗了宝贵的低成本资金,又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好钢用不到刀刃上。
把一个实验室里的原创材料,工业化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巨大的风险,也有巨大的收益。而投资材料,需要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支持。印度央行行长拉詹在AER(重要性大于等于PRL、JACS)上发过一篇论文,讨论过这么一个现象:金融组织越先进,资金就越容易涌向材料、制药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而金融组织越落后,资金就越容易进入烟草这种很快就能看到收益的短平快项目。显然,中国的金融组织仍然很落后,不足以支持材料的发展。
中国的材料搞不上去,不是中国搞材料的学生不行,我们的化学、生物、材料,学生都是最聪明勤奋的,但是,配套的金融跟不上,对不起材料学生的努力。在我看来,至少十年内,我国金融体系还不足以支持高端化学、材料的研发,而生物估计至少要等20~30年。
所以,要解决先进材料问题,需要先从金融着手,金融跟不上,实业救国就是空话。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