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2011-2015年腐蚀与防护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2017-11-08 09:29:08 作者:李晓刚,程学群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8-2010年二十三年间69667篇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试图由此对比国内外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腐蚀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图1是1995-2010年十五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可以看出,在这十五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态,2010年发表的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约为1995年的3倍。表明这十五年是国际上腐蚀科学蓬勃发展的十五年。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达到了17.9%;中国位居第二,占总数的11.2%。


图片1

    图1 、1995-2010年十五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11-2015年间发表的腐蚀学科相关的SCI论文展开分析。图2是这五年间与腐蚀科学相关的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可以看出,这五年间共发表与腐蚀相关的SCI论文32152篇,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平稳增长的势态。


图片2

    图2、2011-2015年五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


    这五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国家,达到了21.41%;美国从之前的第一掉落到第二,占总数的15.42%,如表1所示,日本和印度紧随其后,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名。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腐蚀学科也相应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领先世界其它各国。表2统计了世界范围内从2011年到2015年五年间发表腐蚀科学SCI论文最多的科研机构列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从事腐蚀科学研究的机构中最活跃的是中国科学院,共发表SCI论文689篇,占到总数的2.14%;其次为印度理工学院和日本东北大学,分别发表SCI论文372篇和337篇,占到总数的1.16%和1.05%,北京科技大学紧随其后,以312篇论文占到总数的0.97%。近五年发表腐蚀科学SCI论文最多的16家科研机构,中国的科研机构就有6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由此可见中国腐蚀学科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1 2011-2015年间32152篇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的部分国家/地区分布

国家/地区

TP

%

中国

6882

21.41

美国

4959

15.42

日本

2648

8.24

印度

2028

6.31

法国

1789

5.56

德国

1480

4.60

英国

1301

4.05

韩国

1135

3.53

加拿大

1098

3.42

西班牙

1084

3.37

埃及

920

2.86

澳大利亚

853

2.65

意大利

828

2.58

俄罗斯

791

2.46

台湾

656

1.73

 

2 2011-2015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的科研机构分布

单位

TP

%

中国科学院

689

2.14

印度理工学院

372

1.16

日本东北大学

337

1.05

北京科技大学

312

0.97

CNRS,法国

285

0.89

韩国成均馆大学

258

0.80

韩国延世大学

236

0.73

浙江大学

215

0.67

上海交通大学

196

0.61

英国曼彻斯顿大学

187

0.58

CSIC,西班牙

175

0.54

印度中央大学电化学研究室

168

0.5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57

0.49

俄罗斯科学院

146

0.45

大连理工大学

135

0.42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

133

0.41

   

    接收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最多的杂志为Corrosion Science,2130篇,占到总数的6.62%;其次为Surface & coating technology和Corrosion,分别为1009和898篇,占到总数的3.14%和2.79%。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研究的主题领域广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冶金学和冶金工程、材料科学、涂层和薄膜、电化学等领域。可见,腐蚀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以材料学科为基础,并与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等学科共同发展。


    图3是2011-2015年五年间国内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从图中可知,在过去五年间,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发表的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达到1500篇。结合图2可以看出,国内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比国际腐蚀科学发展更加明显,表明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腐蚀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片3

    图3、2011-2015年五年间国内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数的增长趋势图


    表3显示了国内腐蚀科学相关发表SCI论文数较多的主要机构。中国科学院依然是近年来从事腐蚀科学研究的机构中最活跃科研院所,发表SCI论文689篇,占到总数的10.01%,其主要单位为:金属所、海洋所、材料所、过程所、化学所和物理所等;北京科技大学跃居第二,浙江大学位于第三,分别发表SCI论文312篇和215篇,占到总数的4.53%和3.12%。纵观中国从事腐蚀科学工作最活跃的18家机构,除了中科院外,全部为高校,表明国内从事腐蚀科研的单位依然主要集中在高校。


    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和质量得到快速发展与提升,我国腐蚀与防护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表明我国腐蚀科学研究的发展更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表明我国腐蚀与防护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腐蚀与防护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防护技术方面,各类传统和新型耐蚀材料、缓蚀剂、各类新型涂层与涂料和电化学保护新技术也大量出现并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腐蚀与防护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腐蚀与防护产业和企业发展方面,不仅能够完全解决我国各行业出现的材料腐蚀问题,而且本身也形成为巨大的产业。随着我国高铁、海洋、石油、电力和通讯等领域迅猛发展,对高性能耐蚀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材料研发与生产缺乏针对这些复杂环境、复合载荷、全寿命周期条件下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设计、制造和服役行为中的科学问题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仍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材料性能差、质量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科整体水平看,国内外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防护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方面。


    分析表明,我国腐蚀与防护学科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国家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巨大需求与学科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以上矛盾,就是我国腐蚀与防护学科需要长期努力的发展方向。

 

3 2011-2015年间国内腐蚀科学相关SCI论文的科研机构分布

单位

TP

%

中科院

689

10.01

北京科技大学

312

4.53

浙江大学

215

3.12

上海交通大学

196

2.85

哈尔滨工业大学

157

2.28

大连理工大学

135

1.96

清华大学

131

1.90

东北大学

122

1.77

中南大学

119

1.73

重庆大学

115

1.67

上海大学

110

1.60

山东大学

104

1.5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2

1.48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0

1.45

华中科技大学

98

1.42

香港城市大学

96

1.39

华南理工大学

94

1.37

香港理工大学

90

1.31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