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氧与Pt,可能是催化届最为重要的一对CP。
尾气处理的三效催化剂,燃料电池的ORR,甲烷、CO的氧化都逃不了Pt与氧的羁绊与纠缠。
氧如何在表面活化?人们通过表面科学,以Pt(111)单晶为例,阐述了一些机制。如Pt表面在160K以下就能发生分子态的吸附,更高温度将发生O2 的解离,直到600K,解离的氧原子都可以在Pt(111)表面吸附,常温下,有多种手段观察到了O在Pt(111)形成的2x2晶格。
基于这些认识,人们逐渐认可,Pt(111)表面的氧化反应(如CO氧化),可以L-H的机理进行,即吸附解离的氧和CO在表面反应生成CO2 .但是上述机理给出的图像确实,分子氧O2 在Pt表面发生解离。然后与其它分子反应形成产物,在铂表面脱附,反应完成。在这个图像中,Pt参与反应,但是自身并不变化,因此是良好的催化剂。
图 1 Pt表面langmuir hinshelwood催化机制,图来自网络。
这种机理在较低温度和较低的氧压下,容易被认可。
但,催化反应中一般都是高温高压下,此时,氧原子在Pt表面总是个过客,反应完就走吗?Pt催化剂在氧活化过程中,一直都能独善其身,保持金属态吗?
答案是否,稳定如Pt,在高温氧气氛下,依然会有一部分的氧化。我们且看:
2. 高温下Pt/O2的羁绊
Jason F. Weaver等人利用强氧化剂NO2对Pt(111)表面进行暴力氧化,再利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进行表面氧物种的表征,结果发现:
图2 450K下NO2 氧化Pt(111)得到的表面氧的TPD图。其中,氧化时间越长,则对应的表面氧的覆盖度(θO)越高。此处,θO=1 ML对应表面所有Pt原子与吸附氧原子比例为1:1。[1]
从图中可以看出,氧覆盖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脱附峰。结合STM图像,作者进行了归属。大致可分为三种氧物种:
氧覆盖度在0.25 ML以下,为β3物种,此种氧物种脱附温度为~ 710K,作者归属为有序排列的O-p(2x2)结构,即原子氧有序结构;
氧覆盖度在0.25-0.47 ML,为β2物种,脱附温度为620K,作者归属为O -p(2x1)结构;
氧覆盖度在0.6 ML 以上,出现脱附峰在570K的氧物种,标记为β1物种,作者归属为铂的氧化物结构,该氧化物形成特色的链状结构。
图3. 三种不同的Pt表面氧化物种。其中,β1为Pt的氧化所致,形成链状结构,且链间发生交联。[1]
可以看出,即使是以稳定性著称的催化剂王者——Pt,在高温下,也无法承受氧气氛,而被氧化。
但是,常规的表面科学一般都是在超高真空进行,氧分压小于10E-4 mbar。而真实的反应条件,如甲烷的氧化,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在当今Oprando,in-Situ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一直在思考:真空中获得的图像是否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依然成立?
3. 高温高压下的Pt/O2 羁绊
近年来,近常压技术(如近常压XPS,近常压STM)等技术蓬勃发展。这给原位观察Pt-O2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近常压XPS
图4 【左图】0.5 Torr下采得到的原位高压XPS;【右图】实验得到O K-edge XAS(平面内为黑色,平面外为红色)与用图示结构模型得到的模拟XAS的对比。这个近常压的XPS图谱来自斯坦福的A.Nilsson。[2]
从图4中可以看到,在0.5 Torr以下得到的铂信号与1E-5 Torr的信号相同。但覆盖度有差异,覆盖度为0.2ML对应p-2x2结构,而覆盖度为0.6的为p-(2x1)结构。这也是图3中STM观察到的β1,β2相。关键在于,0.5Torr升温到420K,520K,620K(左图绿线峰),出现了新的Pt物种,结合能为~ 71.6 eV。结合O的K边XAS(0.6-1.1 ML),三者呈现类似的边结构。因为,平面内和平面外的XAS出现明显区别,作者结合结构模型建模与理论计算,作者断定在这些温度、压力下,Pt被氧化成类似于链状的Pt-O结构。且这种结构中氧的覆盖度可以到1.0ML。
在更暴力的氧化下,Pt氧化地更完全。在720K,5 Torr的条件下,Pt表面氧的覆盖度可以达到2.1 ML(图4 左图蓝线峰)。作者将其归属为α-PtO2 表面氧化物,最表层为O-Pt-O的三层结构。
高压STM
最近,荷兰Leiden大学的Joost W.M. Frenken教授,利用他们的特色的高压高温STM也研究了Pt(111)的氧化。
结果如图:
图 5 在1 bar 529K下,用高压STM观察到的Pt(111)的表面氧化结构的原位STM图以及模型。在1-5 bar O2 下,呈现辐条车轮式(Spoked Wheels)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到条幅轮式的链状结构。[3]
图6 2.2 bar ,535 K高压得到的Pt(111)的氧化结构以及结构模型。较之于图5 ,更高的氧压到了有序的链状的氧化物结构。通过链间间距,作者将其归属为右图所示的结构模型。此时对应的O的覆盖度为0.88 ML。[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结构如果在室温,将不会如此有序,这说明温度在形成这些有序晶格起着重要作用。
本质上,这两种结构都是类似PtO结构,即部分Pt已经开始氧化为+2价,形成表面氧化物,但是表面覆盖度随着氧分压有所差异。这个结构与UHV下图3β1、XAS得到的图4中的类PtO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有序排列方式又不完全相同。
4. CO氧化反应活性相
图 7 不同气氛条件下的Pt(111)的状态。两者结构类似,都形成了粗糙的表面[3]。
得到了这些结构,那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这些结构在CO反应中是否会起着活性相的作用?换言之,这种表面氧化物的生成是否有利于CO的氧化?
作者通过对比了O2 和反应条件下的NO/O2 发现两者形成了类似的粗糙结构,作者认为这种表面铂的结构很可能使得此时的NO氧化反应通过表面的这种晶格氧机理进行(MVK)。但,此种结论的确证还是需要更多的活性证据。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这种高温条件下,表面Pt氧化物生成是否更有利于氧化反应,如CO氧化的进行?也在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双分子吸附的L-H机理与晶格氧的机理,哪个可以实现更高的反应速率?
5. 参考文献
[1]. Devarajan, S. P., Hinojosa Jr., J. A. & Weaver, J. F. STM study of high-coverage structures of atomic oxygen on Pt(1 1 1): p(2 × 1) and Pt oxide chain structures. Surface Science ,602, 3116–3124 (2008)。
[2]. D.J. Miller, H. ?berg, S. Kaya, H. Sanchez Casalongue, D. Friebel, T. Anniyev, H. Ogasawara, H. Bluhm, L.G.M. Pettersson, A. Nilsson, Phys. Rev. Lett. 107 (2011) 195502.
[3]. Spronsen, M. A., Frenken, J. W. M. & Groot, I. M. N. Observing the oxidation of platinum.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429 (2017)。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