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8名华人!2019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
2019-03-27 11:33:54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官网、青塔

3月12日,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宣布授予18位科学家2019年材料研究学会会士的称号,以表彰他们近年来在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全球材料研究的杰出贡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8华人学者当选学会会士。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成立于1973年,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材料学会之一。根据专家推荐,学会(约为14500会员)每年遴选不超过现总数0.2%的并且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会员为其会士。

戴胜教授
1.jpg
 
戴胜教授,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Corporate Fellow(实验室最高等级研究人员),美国田纳西大学化学系教授。1984年和1986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涉及离子液体、多孔碳和氧化物等纳米材料在能源储存、分离和催化中的应用。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Technology、JACS、Angew Chem Int Edit、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他人引用30000余次,H-因子85。拥有16个有关离子液体、熔盐和多孔材料在能源中应用的美国发明专利。其研究获得多项奖励包括Battelle S&TChallenges Award(2002),four R&D100 Awards(2010, 2011, two in 2014)以及Battelle Distinguished Inventor Award等。2014、2015连续两年被汤普森-路透集团评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郭育教授
3.jpg
 
郭育教授是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化学工程系陶氏化学冠名教授,同时兼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和电气工程系教授。

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且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工业界从事技术研究近20 年时间,主要就任于位于纽约的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以及位于硅谷的数据通用半导体分部(Data General Semiconductor Division)等企业。郭育教授于1998 年加入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并建立了着名的薄膜纳米和微电子研究实验室。

郭教授是纳米和微电子研究科学的先驱者。他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固态白炽灯、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离子技术、薄膜材料制程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世界记录和技术突破,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TFT 着作已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企业。郭教授也是公认的技术领导者。他曾在全球范围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和顾问委员,包括ECS 协会在内的众多学术协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大学、企业和各国政府部门等。

郭教授获得的荣誉包括固态科学技术的戈登E.摩尔勋章(Gordon E. Moore Medal)、ECS 会员、IEEE 会员、AVS 会员、ECS 电子和光子奖、多项IBM 研发奖项、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杰出研究和创新奖、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新竹)荣誉讲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数百次的会议主题演讲和邀请演讲,以及大量的最佳论文奖项等。

雷干城教授
3.jpg
 
Steven G. Louie (雷干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和数学学士(1972)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Senior Faculty Scientist)。主要从事理论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涵盖了晶体、表面、界面和团簇等电学与力学特性,固体的准粒子和光学激发,块体与低维体系中的电子关联效应,纳米管与纳米结构体系,从头算赝势理论,以及单分子的电输运特性等。发表了超过500篇学术论文,着有多本学术专着,并拥有数项美国国家专利。总引用次数超过42000次(纳米科学论文引用最高的前25名科学家之一),H-因子高达107。曾获美国物理学会计算物理Anneesur Rahman奖(1996),美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Davisson-Germer奖(1999),美国远见研究所纳米科技Feynman奖(2003),Simons Foundation Fellow (2012)等奖项。

曾晓成教授
4.jpg
 
曾晓成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考入李政道先生主持的 CUSPEA物理项目支持赴美深造,198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博士,1989-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分别作博士后。1993年成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2002-2016年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Willa Cather冠名及大学讲席教授,2016年成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校长冠名大学讲席教授。

曾晓成长期从事表面界面物理和化学及纳米材料计算和设计的研究,是受限纳米水和冰、疏水性表面、金和硅团簇、纳米催化、二维纳米材料及钙钛矿材料理论模拟领域的国际领军人之一。曾晓成2004年当选为美国古根海姆学者(US Guggenheim Fellow),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06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B类),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11年获美国化学学会中西部奖(第一位华人获奖),20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2017年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表面及界面奖(也是第一位非欧洲科学家获得此奖 Surfaces & Interfaces Award)。2012年至现在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纳米尺度(Nanoscale)杂志的副主编。

曾晓成已经发表576SCI论文并已经指导20名博士生和32名博士后。其中11名博士生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杰出研究生奖。3名博士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两名博士后获评中科院“百人计划”,一名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基金,以及一名获得中组部万人青年拔尖的荣誉。总共21名已经毕业的学生或博士后在美国、中国、日本及印度被聘为教授或副教授。
 
朱溢眉教授
5.jpg
 
朱溢眉(Yimei Zhu)教授是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的高级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和石溪大学兼职教授,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年加入BNL,担任助理科学家,2002年晋升为终身高级物理学家。他是BNL高级电子显微镜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相关电子系统的凝聚态物理和先进电子显微镜,包括超快显微镜仪器。

Yimei 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Zhu发表了500多篇期刊评审文章,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特邀报告。

朱运田教授
6.jpg
 
朱运田教授现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1983年合肥工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赴美深造,先后在美国俄勒冈研究生科技学院及德克萨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于2006年担任该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应用研究部超导技术中心纳米材料组组长。2007年加盟美国北卡州立大学。2009年任北卡州立大学教授。

2010年12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被南京理工大学引进为材料学院院长。朱运田教授主要在纳米晶/超细晶金属与合金、炭纳米管的合成与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曾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应用研究部超导技术中心纳米材料组组长。由于在认识纳米材料变形机理和同时提高纳米材料强度与塑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曾当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美国金属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高科技学会会士,并获得2010年度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材料加工与制造领域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奖和北卡州立大学杰出研究奖。朱运田教授还曾获ASM国际艾伯特萨维尔奖,TMS领导奖,学会联合会米亚奖等。在《自然:材料》、《自然:纳米技术》、《自然通讯》、《物理评论快报》、《先进材料》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是汤姆森路透集团公布的2016年高应用科学家之一。
 
王海燕教授
7.jpg
 
王海燕教授,2002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昌大学学士学位。

在来到普渡大学之前,她在德州农工大学任教;2006年至2016年,获助理、副教授、正教授职称,还担任国家科学基金材料研究部项目主任(2013-2015)。在成为教授之前,她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先是担任主任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员,然后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常任研究员。她是AAAS(2016)、ACerS(2015)和ASM(2014)的研究员,也是TAMES O 'Donnell Award 2015, ASM Silver Metal 2011, PECASE 2008的获奖者。

Zhao JiCheng教授
8.jpg
 
Ji-Cheng Zhao教授于2008年1月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此之前他在纽约Niskayuna/Schenectady担任了12年(1995年至2007年)的材料科学家和GE Global Research项目/团队负责人。他的研究重点是高通量材料科学方法、相图、计算热力学、扩散、先进合金和涂层的设计以及储氢材料。除了许多材料的创新,他还为accelera开发了一种扩散-多重方法,并共同开发了几个相关的材料性能显微镜工具。他持有48项美国专利,另有16项正在申请中。

Ji-Cheng Zhao是《相平衡与扩散》杂志的副主编,也是《先进工程材料》(Wiley)、《金属间化合物》(Elsevier)、《稀有金属》(施普林格)和《自然科学进展:国际材料》(Elsevier)的编辑委员会成员。2009年整个秋季会议吸引了6200多名与会者,他是四名会议主席之一。他的创新成果在《自然》、《化学与工程》、《材料公报》、《先进工程材料》和《Revi》等杂志上刊登。Ji-Cheng Zhao教授曾两次受邀参加美国国家工程院举办的“工程前沿学术研讨会”(U.S. 2008, U.S.中美2009)。Ji-Cheng Zhao教授还是是2001年通用电气全球研究公司着名的赫尔奖得主,并因“他在推进创新的、最先进的开发方法方面的领导能力而受到表彰,这些方法旨在减少材料发现的周期时间,同时增强工作的健壮性。”他还因其在涂层和高温材料的关键性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以及他的巨大能量和领导能力而获得认可。

自2014年1月起,Ji-Cheng Zhao教授在美国能源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a - e)担任为期三年的项目主任。ARPA-E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一个类似组织,为能源部资助颠覆性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