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等的关键保障,是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具体从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展开,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等机械性能。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态合金等。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电、光、声、磁、热等功能和物理效应。
在我国,新材料产业是7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从2010年的0.65万亿元飞速发展到2017年的3.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超过25%。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材料行业相关政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相关政策,中商产业研究院编制了《2019版中国新材料相关政策汇编》,为广大行业人士提供参考。
一、国家性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
2016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重点任务是: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2018年4月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二、地方性政策
北京: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突破一批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战略材料制备技术,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优秀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国际知名新材料产品,打造一批新材料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京津冀区域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
安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通知发展重点:高精度电子铜带/铜箔、低松比铜粉、新型集成电路基板,高端装备用钢、铁基复合材料;高精铝板带、复合铝基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增材打印和金属注塑成型材料,核电材料,功能膜、高性能化纤、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高端橡塑制品,超薄超细电子布,显示玻璃、光伏玻璃、新型绿色建材等新材料产品。
发展路径:按照“龙头带动,板块布局”思路,突出规划引领,优化马鞍山铁基、铜陵铜基、蚌埠/滁州硅基、安庆化工4个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合肥、芜湖、宣城3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布局。通过园区化、规模化、链条化、集约化,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提高对人才、资金、项目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新材料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各级研发和检测分析机构建设。努力突破铁基铜基新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硅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纳米新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环保新材料、核电工程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瞄准重大装备和重点产业方向,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高端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强前沿材料布局。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到达2000亿元。
引导金属材料高端化发展。加快突破高纯化、微合金化、复杂多元合金化、复合材料化等高端铜合金制造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HDI板用超薄电子铜箔、海洋及电力工程用高效换热铜管、轨道交通用特种线缆(杆),以及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密度互联印制电路板、新型电子元器件封装材料等延伸产品。推进铁基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高速轮轨用钢、激光拼焊汽车板、变频电机和发电机用高效节能型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和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加快稀土永磁、稀土镀层、稀土耐磨等稀土应用新材料的发展。
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合成树脂等石油化工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结构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材料、可降解塑料,加快发展汽车用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加快发展以煤制烯烃为基础的高分子材料及其产业链,实现煤基化工原材料向煤基新材料的转变。加快有机硅新材料发展,优先发展甲基、苯基氯硅烷单体、环体等。积极发展碳纤维和高强高模PVA纤维,加快推进碳纤维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大力发展新型无机材料。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
布局前沿新材料。围绕石墨烯材料批量制备以及基于石墨烯的各类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引导骨干企业携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发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促进关键工艺及核心装备同步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石墨烯材料在新产品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功能涂层、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积极推进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研究和超高温隔热防护氧化锆纤维产业化进程。
山东: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出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力争位次前移。重点新材料细分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0%以上。
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院士工作站达到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培育引进高端人才1000名。
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区域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7年的19%提高至28%,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全省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100亿元以上的15家,千亿元以上的2—3家。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显着增强,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关于印发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在《关于印发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重点整机产品关键材料本地满足率提高至70%以上,其中先进基础材料1125亿元,关键战略材料325亿元,前沿新材料50亿元,形成高端轻合金材料制造基地、玻纤及复合材料制造基地、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打造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天津市《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重点领域新材料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年期间,组织实施94个项目,预计投资174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80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041亿元。
浙江: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形成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重点优势领域快速发展,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国际先进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突破一批新材料共性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专用装备等瓶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品种;打通新材料产用协同发展关键环节,加快碳纤维、石墨烯、纳米及生物基材料下游应用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培育 30 家以上国际国内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及研发平台,培育一批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材料特色创业孵化园,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围绕《中国制造2025 浙江行动纲要》重点领域,实施材料专项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链,有效支撑浙江制造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力争到“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福建: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的通知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建设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打造氟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发展碳纤维、锦纶、无机非金属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高品质不锈钢、铝合金与特种金属材料。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推动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产业化。
福建: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复合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合金、特种陶瓷等材料,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建设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总产值6450亿元,年均增长19%;增加值1420亿元,年均增长19%。涌现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以及拥有自有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品牌。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
福建:关于印发《福建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特种铝合金、镁铝合金、钛合金、钨合金、400系不锈钢等先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稳定供给,稀土新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特种陶瓷纤维、高性能金属橡胶、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专利,部分品种实现量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规模以上总产值6450亿元,年均增长19%;增加值1420亿元,年均增长19%;建成与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