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学术论文的认知与投稿期刊的目标选择
论文的分类包括报刊的理论版与期刊论文,每个学校对报刊理论版的分级是不一样的,有四个是比较重要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注意字数要求一般在成果认定时最低要求2500或3000字。
期刊论文通常分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与顶级期刊。另一种分类方式:国家期刊与省级期刊。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中文社科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即南大核心:每隔两年或三年更新一次,最新版本是2019-2020版,共收录568家期刊,其中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期刊较多。要注意南大核心的正版来源期刊与扩展版来源,如由上海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来源期刊;而与其名称相似的,由湖北社科联主办的《理论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扩展版。南核的扩展板在评职称或毕业资格审查时是不算在南大核心范围内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大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出来的,基本上是每四年更新一次,最新的一个版本是2017年版,这一版的北大核心共收录732家社科期刊和1249家自然社会期刊,一般认为南大核心的级别比北大核心要高,要更难发表一些,但也有例外,有的期刊不是北大核心,但是南大核心,如《西北民族研究》。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即社科院核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做出来的,最新版本在2018年11月出版,共收录1291家期刊,对期刊的层级划分包括: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版。有的期刊是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的正刊,但是在社科院核心里,只是一个普通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建议一:
以南大核心为主,因为其认可度是最高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优质论文也是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为投稿目标指向的。当然,在学术圈里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期刊,但是既不是南核也不是北核,也不是社科院核心,只是一个普刊,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但文章质量很高,通常是通过约稿的形式。
建议二:
对自己研究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要非常熟悉,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平常没事的时候可以翻出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目录看一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核心期刊有哪些,并作为投稿的备选项。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论文创作过程中的煎熬与突围
选题
方法一:在课堂学习或课堂授课中选: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加深对专题的认知,结合学习或思考为论文选题。
好处:这样的选题通常是本学科比较重要的、经典的研究议题,并能够更加熟悉的把握这一选题。
方法二:在课题完成中去选:通过参与课题,给论文选题。
好处:借知名专家之力,挂好课题的课题号(国社科重大、重点或教育部重大等项目)容易发表;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选题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可以积累申报课题道德经验、完成课题的经验,为以后作准备。
方法三:在热点时事中选。
好处:能够保证这一选题的用刊单位比较多;
坏处:容易泛化,不容易出新意;要求我们找到独到的切入口,切入口选对了会是一片不错的且容易发表的学术论文。比如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期刊社一般会组织一批与建国70周年相关的专题论文。
方法四:在实地调研中选,在田野调查中选时也要适应本学科的情况。
好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论文的抽象性和纯调研报告论文的缺乏学理性。
选取文献时要注意的细节
适应性:不同的期刊对文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世界性议题的《世界民族》《世界哲学》《国际政治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使用大量的外文文献。
权威性: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选取经典权威的文献。如何查权威文献:把选题放在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呈现出来的下载率和引用率都比较高的论文就是要下载的论文,选出来30-40篇进行阅读,留意他们共同使用的文献,那些通常就是本议题的权威文献,这些下载率与引用率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也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下载率与引用率的数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比如民族学类的论文下载量在10000以上,引用量在100以上就是要下载阅读的论文。
新颖性:经典文献一般年代比较久远,一篇论文要配合使用经典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才能让文献看上去更美观、更多元化、更紧跟学术研究动态。选取论文创作当年或前一年级别较高的期刊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主。
交叉性:目前社科类研究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学院设置也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所以在研究时要将研究视野打开,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阅读与使用,也要关注该议题的其他学科的文献资料的选取。
写作
生物钟:利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去写作,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去写作。
模仿与超越:模仿是必要的,模仿学科中与自己文风、写作风格相似的知名专家学者,即大牛,模仿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风格。
及时记录写作灵感:当真正开始论文创作之后,灵感确实是存在的,灵感一般在大脑和身体状态最放松的时候迸发出来,当灵感出现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不期而至的灵感。比如在睡觉时床头放笔和笔记本,在散步时用手机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在与人聊天交流的时候突然解开的困惑等等。
一气呵成:最忌讳拖沓,半途而废,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最好集中一个时间段来集中撰写学术论文,这样创作出来的论文通常也是比较满意的论文。
雕琢
如何雕琢:论文就像艺术品一样,需要精雕细琢。可以在语句、遣词造句、语法使用、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格式等方面进行雕琢,包括中英文的使用以及文献的使用上,争取在规范的基础上做的美观,一般初稿完成后要修改5-7遍不等,争取稿子到了编辑手中不用再帮你修改文句、格式等基本问题。
雕琢到什么程度: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雕琢到自己都禁不住想多读几遍的程度;在投稿之前,论文一定首先过得去自己这关,然后在投到编辑手中。
雕琢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有没有硬伤,如时间、年份有没有写错,人物、事件有没有张冠李戴等;政治正确:公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注意政治正确性,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编辑和期刊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论文初稿呈现之后要做些什么
瞻前顾后,不忘初衷
初稿完成后,要再次审查论文提出的问题与结论是否呼应,首尾是否呼应;自己写的这篇论文,是否解决了自己预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写作就像放风筝一样,发散太多就容易偏离主题,在写作时要注意松紧有度,紧扣主题。
与人交流,博采众长
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观察问题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与他人交流,能够拓展自己观察这个问题的理论视野。
多重扫描,锁定目标
在投稿时要坚持的原则:要投级别较高的期刊,能投C刊不投核心,能投核心不投普刊;要投自己最有把握中的期刊,论文质量与期刊级别相匹配;不要怕被拒稿,拒稿是正常的。
四、发表论文几个讨巧的方法
认识学科领域的专家——“借大牛之力,成论文之美”
借助大牛的推荐,论文在投递、发表时更容易中。
认识学科领域的编辑——“朝中有人好做官”
认识途径:开会、导师介绍、朋友介绍;可以直接把论文递到编辑手中,这样就直接过了初筛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
打听周围老师、同事、同学有没有为期刊主持专栏——“提前预定,事半功倍”
总结:无论是哪一个途径都一定要保证论文的质量;论文的质量尽量略高于其他论文的质量,保证后续编辑能继续乐意用稿。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互动问答环节”:
001 如何选题?
A:选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根据文献搜集筛选后确定。期刊编辑在评审的时候,也是首先会看我们的选题,是否符合本期刊的要求,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的论文投到符合论文特点的期刊那里。在确定选题符合本期刊要求以后,编辑会审查论文的结构、框架,包括文献的使用,论文的写作质量等这些问题。另外,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重复率,如果重复率超过期刊道德要求的话,是直接毙掉的。
002 初次投稿如何确定自身的投稿目标?
A: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主题搜索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有哪些,然后从这些期刊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期刊。
初次投稿先选择高质量的核心期刊,若不成功,再考虑难度小一点的期刊,可以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刊发周期等。
初次投稿时非常关键的,第一投稿成功会给你建立自信心;第二有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之后你在论文的写作中会感觉越来越顺。所以,第一篇学术论文建议大家投一些命中率高的,发表较快的期刊,比如像一般的C刊,或者北核。
不同期刊的审稿周期不同,普通的核心期刊一般再3-4个月,有一些好的期刊,比如A刊和B刊,质量更高,审稿时间与周期会更长,有的1-2年发表出来的都有。大家可以进入万维书刊网,查一下期刊的审稿周期,确定目标期刊后再进入中国知网查看确认一下。
003 SSCI文章怎么发?
A:SSCI文章要求英文功底好,如果英文很好直接写英文论文,如果不好,只能是写成中文稿再翻译成英文稿,还需要找人润色,最好是能找到人合作。SSCI期刊如果能找到之前发表过的朋友一起发的话,命中的几率会相对高一些。
004 是否可以一次向同一种期刊投两篇论文?
A:最好不要同时给一家期刊投两篇论文,投资的也讲究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稿最好是根据论文的质量和特点,投到适合发表的那一类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多了,对自己论文适合发表的期刊就会大概有个把握,一篇成型的论文交到你手里,大概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论文适合发表什么样的期刊,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作。
005 学术趋势图里由高变低的选题还值得研究吗?
A:如果趋势差异较小,又能找到新的突破点还是可以继续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