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来了!国之重器的崛起离不开……
2019-12-18 09:08:49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新材料在线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17日下午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2015年12月31日中国国防部对外公布中国正在建造国产航母,至今已过四年,中国拥有首艘国产航母终于梦想成真。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国之重器的崛起,材料功不可没。

 

小小的材料如何撑起大国重器的脊梁?让我们通过这4部大片来一探究竟!

 

引进不进来,我们就自己造!

 

今年十一长假,相信很多人因一部电影热泪盈眶,它就是《我和我的祖国》。

 

《前夜》作为第一枪,率先上膛,便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几度停电,阻尼球生锈,国旗掉落在地……一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居然成为了难题。

 

夸张吗?可这就是新中国的电力行业,满目疮痍,筚路蓝缕。

 

1947年的中国发电机最高年产量,只能勉强满足几个村的电力供应。

 

而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既有人口密集、空间拥挤地城镇地区,又有广漠无垠、人烟稀少之处,也有高山、江河大跨越地形和重冰覆盖区。如何降低空载损耗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成为电力行业一直头疼的问题。

 

1975年,钢铁研究总院原精密合金室主任柯成老先生从国外带回来一段不足5毫米宽,1米长的非晶带材,那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这种新型材料。

 

 

这些只有几十微米厚的非晶带材可用在配电变压器上,其铁损率是传统硅钢材料的五分之一,其代替传统硅钢做配电变压器可节能60—70%,是当之无愧的节能材料。其推广应用将成为我国电网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从非晶合金诞生后的半个世纪里,生产非晶合金的核心技术只有几个国家,少数的企业掌握,对中国是全面封锁的。

 

1989年,全世界投入使用的约100万台的非晶变压器,所用的非晶材料全部来自美国。然而对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迫切需要的中国,掌握非晶合金的开发生产技术迫在眉睫。

 

“七五”期间当时三委三部跟美国企业在接触,想把这个技术引到中国,谈了两年,还是没有同意。后来国外一家企业“趁虚而入”,收购了整个美国联信属下的从研究到生产到全球的投资布局。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非晶产业链中的生产设备、非晶带材、非晶铁心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着。

 

“引进不进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1981年,国家“六五计划”刚刚开始。钢铁研究总院的原第二研究室承担了非晶研究课题。

 

△ 钢铁研究总院原精密合金室主任柯成老先生

 

在拍摄时,这位百岁老人已经记不清你上一句跟他说了什么 ,但他依稀记得自己当年奋斗过的“非晶小楼”。

 

△ 钢铁研究院原极冷技术中心副主任马鸿良

 

“那阵就是穷干,没有钱……”。满头银发的钢铁研究院原极冷技术中心副主任马鸿良,腿脚已经不那么利索,但回忆起当年的非晶生产攻坚战,依然神采奕奕。

 

 

这群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带领科研团队最先采用石墨材质喷嘴,成功喷制出了200毫米宽非晶带材。

 

在那些更迭动荡的岁月里,在那座普通的非晶小楼中,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无悔的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填补了当时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突破。

 

继往开来,进入新世纪,非晶的发展也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生产线逐步落成。一批优秀的非晶制造企业涌现出来。

 

 

当年参与“六五”、“七五”攻关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如今已经或是步履蹒跚,或是记忆衰退,或是斯人已去。我们试图通过影视资料去讲述一代非晶人的汗水与光荣。

 

《大国之材》之《非晶》

 

 

“这盛世,如你所愿”

 

70年前的前天,飞机只有17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于是那年,飞机在飞过城楼之后,有一部分立刻掉头,再飞越了一次。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多想您能看到70后年的今天,中国空军梯队战鹰列列,男飞行员搏击长空,女飞行员英姿飒爽。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总理,飞机不用再飞2次了,这盛世,如您所愿。

 

战机翱翔蓝天的背后是几代人、无数科学家、企业等人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国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紧张的国际局势,我国决定发展航空航天事业。1964年,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荣科找到师昌绪,要交给他一项任务。当时中国正在自行设计新型歼击机,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当务之急是要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这种技术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并对技术严格保密。国民经济全面落后的中国,想研制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师昌绪,成为这个任务的唯一人选。顷刻之间,师昌绪的民族自尊心被激发出来。

 

“中国人又不比美国人笨,为什么做不出来。”

 

师昌绪带领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两年零一个月,终于研制出了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1975年,师昌绪接受组织安排,奔赴贵州170厂指导空心涡轮叶片生产。

 

 

吃发霉的大米,喝南瓜汤,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灭师老及科研人员的雄心壮心,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将自主研发生产的空心涡轮叶片用在了军机上。

 

不仅是战机,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也于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挺起了中国脊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飞机成功首飞离不开一件国之重器——8万吨模锻压机,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大飞机。

 

包括C919大飞机的起落架、上下缘条、发动机吊挂、垂尾等130余项锻造件,都来自中国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二重”)的8万吨模锻压机。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C919一飞冲天,圆中国“大飞机梦”,但无人知其背后辛酸泪。

 

新千年,终止了20年的国产大飞机再次启动,而制造大飞机部件的关键设备大吨位模锻压机成了难点。中国没有自己的锻压机,只能从美国进口,或者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组合拼装,生产出来的大梁根本无法满足大飞机的性能标准。

 

时任中国锻协航材委员会主任的曾凡昌深感没有大型模锻压机带来的桎梏,他给中国两院院士师昌绪写了一封信:

 

“国之强盛,匹夫有责。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了冶炼术,铸锻术,曾经有过享誉世人的辉煌历史,如今我们虽然是材料锻件的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美国专家说,你们中国没有大型模锻设备,在未来几十年仍需要买我们的飞机。”

 

耄耋之年的师昌绪读到信件后深受触动。他经历过战乱,感受过强国的封锁。师老敏锐地意识到,做国产大飞机必须要有自己的大锻件,且模锻压机的吨位不能只立足于眼前的需求,一定要实施着眼于“百年大计”的工程。

 

 

在此之前,世界最大锻造等级为俄罗斯的7.5万吨。师昌绪亲自带领28位院士深入一线,跑遍全国调研。

 

2012年4月1日,中国弯道超车,全球最大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在中国(德阳)第二重型机械集团试投产。

 

“病床前的师老对着照片说,大锻件有了,大飞机也就有了,很好很好。” 如您所愿,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了历史突破。《大国之材》之《师昌绪与中国新材料》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有幸通过影像资料将这些故事得以记录传承。

 

《大国之材》之《师昌绪与中国新材料》

 

 

碳纤维:撑起大国重器的“小材料”

 

现代战争既是先进武器装备的比拼,也是高性能材料的较量。细如发丝的碳纤维材料便是火箭、卫星、导弹、战斗机和舰船等大国重器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

 

1998年,台海危机一触即发,碳纤维国际封锁加紧,军机处于停工待料的状态,至今想起都后背发凉。

 

“我国自60年代研究碳纤维 ,始终毫无起色,但碳纤维是发展先进歼击机和导弹所必须的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先进的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封锁,因而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

 

这是两院院士师昌绪于2001年向中央领导递交了一封信中的节选。这封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经研究,科技部随即将碳纤维列入S-863计划中。自此,现代中国碳纤维的研究正式翻开一页序章。

 

众多民营企业家、科学家开始加入到碳纤维这场民族材料攻关之战中。

 

△ 左一为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生前照片

 

他,曾是个乡镇企业的无名之辈,在将钓鱼竿事业版图扩展到海外后,却受限于国外碳纤维的“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一气之下,自己搞起了碳纤维!

 

△ 马颂德副部长在原丝样品上签名,右一为陈光大

 

他,国内首批有碳纤维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被认为光威、恒神等多个企业的碳纤维事业引路人,却一生默默无闻、无处可查。

 

 

还有无数个他,这些年轻的碳纤维材料工程师,明知“一辈子也不一定有一个解决方案能被产业化”仍心甘情愿昼夜不歇地贡献自己的青春。

 

自主创新、进口替代,摆脱“卡脖子”命运,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材料,寄托着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世代夙愿。

 

半个世纪筚路蓝缕,半个世纪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碳纤维坚定不移坚持自主创新,从跟跑到并跑,这个曾被“卡脖子”的战略材料终于坚强有力地“站”了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