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一起目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首届会士风采
2020-01-06 14:48:25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准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决定于2019年开始设立会士制,以表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领域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同时为学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会员。


2019年10月24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ChineseSocietyforCorrosionandProtection,CSCP)宣布了第一届会士名单,14位专家获得了会士的荣誉称号。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王佳教授、清华大学白新德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左禹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何业东教授、天津大学宋诗哲教授、厦门大学林昌健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院士、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陈光章研究员、上海材料研究所杨武研究员、浙江大学张鉴清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路民旭教授和ArjanMol教授、HermanTerryn教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旨在团结广大腐蚀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我国的腐蚀科学技术事业,为科技战线多出成果、快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积极地作出贡献。学会会士群体是学会的最高智囊机构,代表了我国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最高水平。其遴选程序非常严格,最终当选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会士的会员必须是“对腐蚀与防护科技进展和学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下面让我们一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届会士的风采吧。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中国海洋大学王佳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王佳,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监事长,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防腐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和“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腐蚀电化学理论、方法、监检测和仪器技术,大气腐蚀和海洋腐蚀行为规律和测试方法、腐蚀防护性能检测和评价。发表研究论文270余篇(SCI 57篇);出版专著《液膜形态在大气腐蚀中作用》一部;获批专利46项;获得国家、部委、国内外学会各种奖励7项。


清华大学白新德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白新德,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兼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核燃料包壳材料及反应堆结构材料腐蚀,老化与延寿与机制及表面改性研究、核技术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金属精饰及功能膜等。长期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工作,其中2名博士生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1名硕士生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曾发表SCI和 EI收录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材料腐蚀与控制》、《核反应堆材料腐蚀及其防护》、《核材料化学》、《核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电材料老化与延寿》--《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等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组织并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相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2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及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2项,200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奖励。


北京化工大学左禹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左禹,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先后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 科学与防护技术”、“表面技术”、“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局部腐蚀机理,涂层失效机制及金 属表面处理技术。主持或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约20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手册8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1993年获政府特贴,1997年入选国家跨世纪百万人才工程,2003年获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 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14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并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颁发的“ 杰出成就奖”。


北京科技大学何业东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何业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首席教授、博士导师,材料表面化学与技术研究室负责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高温腐蚀与防护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稀土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和稀有金属学报编委。主要研究工作为材料的高温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化学与技术。曾承担多项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2部和教材2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获发明专利20多项,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曾被授予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天津大学宋诗哲教授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宋诗哲,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会员,曾任学会常务理事,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腐蚀电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生五十余名,博士生近三十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有《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和译著《电化学方法 — 原理和应用》。


厦门大学林昌健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昌健,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5年获博士学位,留美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兼福建省化学会理事长、核电站腐蚀与防护专家组组长。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亚太腐蚀控制联盟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全国腐蚀电化学及研究方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任《金属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电化学》、《表面技术》等学报编委及副主编等。长期从事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 腐蚀与防护,功能材料等研究。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近60项,获国家、教育部、福建省、军队科技奖等20余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侯保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国家海洋环境腐蚀防护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理事长。

他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环境と防食の科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致力于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主持了“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调查表明2014年我国腐蚀成本达到21278.2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3.34%,作为总编辑,他完成了《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出版了170万字中英文版的《中国腐蚀成本》和32本系列丛书专著。

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973、863等国家重大项目30余项。

他共出版专著10部,主编论文集9部。发表论文64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6项。2019年度还获得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颁发的科技成就奖(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


上海大学张统一院士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张统一,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201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方氏冠名教授。2014年至今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院长,2015年全职到上海大学工作至今。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主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学会材料基因组工程分会主任、国际断裂学会执委。曾兼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和国际断裂学会副主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 International Fellow奖、国际断裂学会Fellow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目前全力推动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材料科学和工程的交叉(材料信息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力学的交叉(力学信息学)。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陈光章研究员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陈光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七、八届理事长,国防科工局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七二五所副总工程师,海洋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腐蚀与防护研究,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发明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海军装备和民用设施的防腐保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效益。

 

上海材料研究所杨武研究员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杨武,上海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本科(金属学与热处理专业)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66年研究生(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79-1981年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腐蚀与防护》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名誉主编,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顾问。所主持的科技项目多次获奖,其中包括“机械工程材料高温及常温高压环境敏感断裂测试技术及性能评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奬2等奖(1993年)、“镍基合金传热管超胀条件下审评依据研究”获国家机械工业局(部级)科技进步3等奖(1998年)、“国产核用蒸发器传热管800合金应用可靠性研究”(与上钢五厂及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合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3等奖(1998年)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起)。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及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和手册等10余册。


浙江大学张鉴清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张鉴清,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与测试方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电化学与腐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了电极过程电化学阻抗谱的数据解析软件包。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合金热腐蚀的电化学评价的研究工作,该项目获1993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负责863课题“水下机器人的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及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腐蚀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的研究;.并于1996-1998、2001-2003、2003-2005和2006-2009年分别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铝的表面活化及负差数效应”、“薄液膜下金属的腐蚀”、“铝锂合金剥蚀”和“稀土元素对镁合金的组织结构和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机制”等项目,现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环境中材料薄液膜腐蚀的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参加的项目“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所参加的项目“海军舰船锈漆防腐性能的快速评价---交流阻抗法研究”获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出版多本专著并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北京科技大学路民旭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路民旭,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NACE Fellow,NACE认证阴极保护专家,ASME 管道部中国分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管道完整性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承担过各种科研项目150余项,发表与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种,获得省部级以上和国际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产学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所创立的北京安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在油气田开发、油气管道、城市管网和海洋开发等工业领域具有影响力高技术产业实体,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四十年贡献奖优秀企业奖。

 

ArjanMol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Arjan Mol,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于1996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铝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变化对丝状腐蚀的影响。他在荷兰应用研究组织TNO作为“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的结构生命期”项目和团队领导继续研究生涯长达6年。


HermanTerryn教授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Herman Terry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材料与化学(IR-MACH)系电化学与表面工程组的教授。他同时也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腐蚀技术和电化学组的兼职教授,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是VUB工程学院董事会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也是新材料“材料的耐久性”组织的主席。他是佛兰德斯战略计划材料协会理事会成员,佛兰德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研究委员会FWO理事会成员,法国“化学”研究理事会FNRS董事会委员会成员,德国杜赛尔多夫马克斯•普朗克MPIE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和比利时蒙斯大学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表面科学、表面处理、纳米表面层、电化学、腐蚀和防护。Herman Terryn教授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447篇学术论文,他的h指数是40。他是铝表面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的创始人和编辑。他是Methusalem奖的获得者,也是2014年欧洲腐蚀联盟欧盟奖的得主。他获得了2017年美国华盛顿电化学学会H.H Uhlig腐蚀奖。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届会士中,有功勋卓越的两院院士,也有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科研一线,面壁半生,只为破壁。我们为他们而自豪!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杰出贡献的会士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一起为我国的腐蚀与防护事业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