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李晓刚教授团队荣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0-09-15 16:42:53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材院新声
我国重大装备正在迅速向深远海等严酷自然环境扩展,国产低合金钢耐蚀性能差是制约“自主品牌”及其“走出去”战略“卡脖子”难题,耐蚀调控微观理论研究不足、自主品种少和配套应用技术缺乏,严重降低了重大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并直接威胁到国防和能源安全。
针对以上问题,李晓刚教授以建立先进耐蚀钢调控理论和评价技术,突破自主品牌钢种研制与配套技术开发障碍为己任,带领团队和首钢、南钢和鞍钢等多家知名钢铁企业合作,深入耕耘耐蚀低合金钢十余年,在国家973、北京市和校企项目支持下,建立了成套耐蚀调控理论,促进了系列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的研制;发明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腐蚀寿命评价技术,将研发时间缩短50%,起到国际引领作用;开发的系列耐蚀钢及配套技术在北京2022冬奥设施、官厅水库特大桥、中马友谊大桥等国内外重点工程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国际上起到领先作用,满足了国家重大装备“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实现了我国低合金耐蚀钢升级换代、重大工程示范和产业化,为我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荣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相关研究成果获国际发明专利2件和国家发明专利51件;发表 SCI 论文 156 篇,被56个国家/地区1560个机构引用8404次;出版以《耐蚀低合金钢》为代表的专著5部;国标7项,行标 24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该项目成果评价,认为“微量元素调控和大数据评价技术为国际首创”。该项目获得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最高研究奖和技术贡献奖,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力。项目开发的海洋耐蚀钢和免涂装桥梁钢等系列产品近十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相关成果已应用在国内外20多个重点工程。近三年累计生产超过1227万吨,总收入435亿元,新增利税12.5亿元,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为北京成为国家级腐蚀科学数据中心和高精尖耐蚀新材料研发中心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