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基逐步形成感知、评估、预测等能力,实现无人操控的“会思考”的智能船舶;在岸基构建智能信息服务中心,最终以自主可控的智能船舶信息体系为纽带形成我国船舶产业的智能信息联盟,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化——智能船鲜明的“工业4.0”色彩正在重新“涂装”船舶工业。专家表示,船舶制造业是国际化最充分的行业,“工业4.0”给我国船舶产业提供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千载难逢的机会。
转型呼唤“会思考的船”
作为第一造船大国,近年来我国正在面临井喷式增长后的发展瓶颈,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中低端市场技术差异小、产能过剩;成本高、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较弱,以价格换数量;订单类型繁多、批量多批次,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革新和经验积累,成本和质量难控。
而同属重资产型的航运企业,也面临运营成本难以控制、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人员和设备来源繁杂、管理成本高、安全和经济性难以保障等问题,深陷亏损泥潭。
船企和航运企业的焦虑是中国工业呼唤新思维的一个缩影。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海洋装备信息智能管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宏军表示,现在已经到了大数据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时候。过去船舶制造把船交了之后买卖关系就结束了。要创造新的价值,船就必须变成“会思考”的智能船舶。
“会思考的智能船”什么样?它能随时监控船员操作,持续评估零件状态。张宏军说,大部分船舶事故来自误操作,智能船有望将事故率降低70%;假使能预知零件故障,就能提前订好备件,送往船舶即将停靠的码头,这可将船舶可用时间增加10%。除了“自省”,智能船还会“学习”。整个项目将在岸上建立数据中心,把天气、油价、运价等动态信息导入经济模型,远程获取这些知识后,智能船就能选择最合理的航速、航线。
生产关系重构产生新价值
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智能制造的领军人物李杰认为,智能船第一次有机会打通船舶业的整条产业链——研发、制造、运营,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以前许多问题只能凭感觉,‘该买几条船’这类事关百亿元级的投资也只好把握一个大趋势。大数据也许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中远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高勇军说。
大数据最主要的来源是船,最好的解读者是船厂和航运公司,但过去一旦交船,双方就不再有什么往来。有了智能船的“粘合”,船厂、航运公司将围绕数据开展合作,对接造船和驾船的特长。高勇军认为,这是“工业4.0”时代的共生关系。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作为一个风靡全球的概念,其特征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预测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使用,目的是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产业链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工业4.0”在船舶上的实现是定制与规模化的结合,也是当前与未来的结合,创造新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新的价值。
“在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提升过程中,新的价值就出来了,这样一种价值顶端,无论是对船舶服务、船舶配套,还是对船舶行业下游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带动。”张宏军表示。
谋划船舶“智造”路线图
中船集团、中远集团等企业都认为,发展“工业4.0”的时机已经到来。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大数据可以带来利润;反之,如果对产业趋势“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将来就会“来不及、活不了”。但是,如何实现船舶工业4.0呢?
“船舶工业4.0不是数据的堆积和处理,也不是传统思维的固步自封,更不是买卖独立的固有盈利模式,而是新的工业变革,这需要我们有新观念、新模式、新价值的创造。”张宏军表示,船舶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和实体融合,是岸海一体智能信息服务体系,需要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
谈到具体建设过程,张宏军认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先船后岸,从高端船舶做起。第二步是先智能系统后智能船舶。这个系统是买不来的,需要自己去建。第三步是以智能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全产业链智能体系,这里涉及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需要尽快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