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北方多地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面对艰巨的除雪任务,撒融雪剂几乎成为大雪过后迅速恢复交通的优先选择。然而众所周知,融雪剂不但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引发诸多环境问题,那到底该不该用呢?
工作人员在撒融雪剂
据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李迎霞介绍,中国每年的融雪剂消耗量高达几十万吨。在哈尔滨、沈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每年都会耗用几千吨甚至万余吨。使用融雪剂固然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保障,但同时也产生了以下问题。
首先,融雪剂中的氯盐渗透到地面后,会使钢筋腐蚀、混凝土冻融破坏。北京原西直门立交桥197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结果不到20年便重新修建。调查研究后发现,除去先天施工、设计的因素,就环境影响而言,撒布融雪剂也是路桥过早报废的一大原因。
其次,路面上撒布的融雪剂,与雪水一起流入路边土壤并渗入地下,会对饮用水造成影响。李迎霞提到,常用的融雪剂工业盐中很多含有亚硝酸钠,当它渗入地下水后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除此之外,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过高、盐分增加,都对人体健康有害。
最后,融雪剂还有一个主要危害是对植被的破坏。被融雪剂融化后的雪水渗入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盐的浓度上升,植物吸收水分困难,尤其是在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蒸腾作用加强,土壤盐碱化更为严重,甚至会导致植物枯萎死亡。盐分的失调还会导致植物内一些代谢酶的活性降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蛋白质代谢。2005年冬末春初,北京下过一场大雪,之后八个城区曾出现大批草木枯死的状况。据北京市园林局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1万余株行道树、149万余株绿篱灌木、近20万平方米草坪遭受严重盐害或死亡,其杀手正是融雪剂。
既然融雪剂不环保,那我们还要使用它吗?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融雪剂都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例如,有机融雪剂对基础设施没有腐蚀作用,但因价格过高,只在机场、高尔夫球场等场所少量使用。俄罗斯已经开始使用新型融雪剂———尿素加上一些硝酸钙和硝酸镁,融化冰雪的同时还给树木等施了肥,但这类融雪剂往往成本过高。一直以来,被诟病的是氯盐类融雪剂,但由于其价格仅相当于有机类融雪剂的1/10,在我国的城市、高速公路融雪中广为应用。李迎霞认为,从融雪的速度、成本效益和我国国土面积来考虑,氯盐类融雪剂至今难以取代。
虽然融雪剂非用不可,但可以使用不代表可以滥用。过度依赖融雪剂、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使用,不仅容易造成浪费,也是对其危害的漠视。早在2009年,国家就出台了《道路除冰融雪剂》,规定了融雪剂的腐蚀和污染技术指标及其控制措施的要求,北京、天津、哈尔滨也出台了相关标准。然而,一些地方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其中,缺乏适当的清雪机械,试图用大量融雪剂融化积雪,再靠人工清理积雪的做法是造成国内融雪剂使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倡导“以机械除雪为主,以融雪剂融雪为辅”的理念,大力发展其他除冰雪方法,如机械、人工、热能等方法,以减少融雪剂的使用量,避免扩大环境污染。
在融雪剂的使用上,李迎霞强调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改进使用方式,建议在降雪之前1~2小时撒布融雪剂,即便遇到气象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也能够进行“实时清雪”;
二是禁止人工大量撒布融雪剂,要求必须用撒布机进行机械式均匀撒布,以防依靠铁锹等工具人工撒布造成的巨大浪费。
考虑到氯盐类融雪剂对路面及植物的损害,李迎霞建议,可以采用一些防护措施减少氯盐类融雪剂的破坏。例如,美国、日本曾在融雪剂里加缓蚀剂,尽可能降低氯离子的破坏作用。在建造路面、桥面时,还会设计隔离层,防止氯离子渗入桥体。英国则采取“汇集盐水”的方法,在城市路桥旁,铺设专用管道,收集融雪后的盐水,最终引流到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