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 Co.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智慧铸管-耐蚀钢铁材料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Intelligent Ductile Iron Pipe-Corrosion Resistant Steels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管理后台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晶间腐蚀知识总结
2020-02-17 14:16:41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质检联盟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的一种局部选择性腐蚀。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交界。由于晶粒有着不同的位向,故交界处原子的排列必须从一种位向逐步过渡到另一种位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种“面型”不完整的结构缺陷。晶界上原子的平均能量因晶格畸变变大而高于晶粒内部原子的平均能量。所高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纯金属的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比晶粒本体的腐蚀速度快,原因在于晶界的能量较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


1.jpg

 

特征


晶间腐蚀的特征是在金属表面还看不出破坏时,晶粒之间已丧失了结合力,也失去了金属的清脆声,严重时只要轻轻敲打就会破碎成粉末。


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


1、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或者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


2、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腐蚀的电池,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晶界产生选择性溶解。


3、有特定的腐蚀介质存在。


在某些合金-介质体系中,往往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例如奥氏体不锈钢在弱氧化性介质(如充气海水)或强氧化性介质(如浓硝酸)的特定腐蚀介质中,可能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 


腐蚀机理


1、贫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易析出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1)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因晶界析出Cr23C6相,造成晶界贫铬,则为贫铬理论;


(2)对于镍钼合金,晶界析出Ni7Mo5,晶界贫钼;


(3)对于铜铝合金,晶界析出CuAl2,造成晶界贫铜。   


2.jpg

 

例如将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加热至1050~1150℃固溶碳的固溶度为0.10~0.15%,随后进行淬火,经固溶处理的1Cr18Ni9钢是一种碳过饱和体,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在700~800℃温度范围内,碳的固溶量不超过0.02%,过饱和的碳要全部或部分从奥氏体中析出,这时碳将扩散到晶界处,并与晶界处的铁和铬化合生成含铬量高的碳化物Cr23C6,消耗了晶界区的铬,而铬在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比其在晶界处的扩散速度要慢得多,来不及补充晶界区消耗的铬,因此在晶界区形成贫铬区。对于不锈钢来说,由于晶界钝态受到破坏,在晶界上析出的碳化铬周围贫化铬区就成为阳极区,而碳化铬和晶粒处于钝态成为阴极区,在腐蚀介质中晶界与晶粒构成活化-钝化微电池,该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加速了晶界区的腐蚀。   


2、晶间σ相析出理论:


对于低碳的高铬、高钼不锈钢已不存在贫铬的条件,可是在650~850℃内热处理时,会生成含铬42~48%的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在过钝化电位下,相发生严重的腐蚀。其阳极溶解电流急剧地上升。可能是σ相自身的选择性溶解的缘故。


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一般只能在很强的氧化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溶解。因而检测这种类型的腐蚀必须使用氧化性很强的65%的沸腾硝酸,才能够使不锈钢的腐蚀电位达到过钝化区。


3、晶界吸附理论:


超低碳不锈钢在1050℃固溶处理后,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也会出现晶间腐蚀,此时不能用贫铬或σ相析出理论来解释。实验表明,P杂质达100ppm或Si杂质达1000~ 2000ppm时,它们在高温区会使晶界吸附,并偏析在晶界上,这些杂质在强氧化剂介质作用下便发生溶解,导致晶界选择性的晶间腐蚀。这种钢经敏化处理后,反而不出现晶间腐蚀,这是由于碳和磷生成磷的碳化物,限制了磷向晶界的扩散,减轻杂质在晶界的偏析,消除或减弱了刚才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上述几种晶间腐蚀理论并不矛盾,他们各自适用于一定的合金组织状态和介质条件。贫化理论适用于弱氧化性介质,晶间σ相析出理论适用于强氧化剂介质、金相中有σ相的高铬、高钼不锈钢,晶界吸附理论适用于强氧化剂介质。


影响因素


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制度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750℃以上,析出不连续颗粒,Cr扩散也容易,不产生晶间腐蚀。


600-700℃之间,析出网状Cr23C6,晶间腐蚀最严重的。


600℃以下,Cr、C扩散缓慢,需更长时间形成碳化物,腐蚀减弱。


低于450℃:难于晶间腐蚀。


3.jpg

 

2、合金成分的影响:


(1)碳对晶间腐蚀有重大影响,随着含碳量增高,晶间腐蚀倾向愈严重。不仅使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加热温度和时间范围扩大,而且晶间腐蚀程度加重、固溶温度升高。


(2)铬、镍、钼、硅:Cr、Mo含量增高,可降低C的活度,有利于减弱晶腐蚀倾向;Ni、Si等是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会提高C的活度、降低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促进碳化物的析出。


(3)钛、铌:对于抗晶间腐蚀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同C的亲和力大于Cr同C的亲和力。为阻止碳化铬的形成,首先将不锈钢加热到1100 ℃以将所有碳化物溶解进入奥氏体中,然后冷却到900 ℃保温几个小时让Ti或Nb与碳充分反应。在以后的碳化铬析出温度范围内加热就没有碳化铬形成。


3、腐蚀介质的影响:


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晶间腐蚀较严重。尤其在H2SO4或HNO3中添加氧化性阳离子,如Cu2+、Hg2+、Cr6+等能增大阴极过程电流密度。使晶间阳极溶解速度显著加快。


控制方法


1、  降低或消除有害杂质。如降低C、N、S等杂质的含量。


2、加入稳定化元素或晶界吸附元素。如在不锈钢中加入Ti、Nb或B。


3、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必须避免不锈钢在敏化区间加热。对焊接件要求进行焊接后进行固溶处理或快速冷却,避免在敏化温度、时间内停留。


4、采用双相钢。在奥氏体钢中有10~20%的铁素体的钢称为双相钢。由于铁素体在钢中大多沿晶界形成,含铬量高,因而在敏化温度区间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贫化。


其他形式的晶间腐蚀


1、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铁素体不锈钢是种要求在高、低温时均无σ相而仅具α相的钢。晶间腐蚀特点是,导致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的敏化处理以及抑制或消除其晶间腐蚀倾向的处理条件正好与奥氏体不锈钢的情况相反。


因为在铁素体中,铬的迁移速度要比在奥氏体不锈钢中要快得多,所以即使自高温快速冷却,铬的碳化物也能析出,造成贫铬区,引起晶间腐蚀。但如果在700~800摄氏度退火,将使亚稳相Cr23C3转化为稳定相Cr23C6,同样能使铬分布趋于均匀,从而消除晶间腐蚀的倾向。


2、不锈钢焊接晶间腐蚀:焊缝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虽然是一种焊接性能非常优良的钢种,但它在焊接时,相对于焊接热影响区的母材再一次加热,所以在熔合线附近,引起碳化物的析出,导致严重的晶间腐蚀。

 

4.jp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